第276章 光,如何抵达

歌声纯净,却拥有着涤荡一切谎言与污蔑的力量。

影片上线后的十二个小时,静默无声。

主流媒体,集体选择了无视。

然而,就像何维预料的那样,事实,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力。

一些独立的影评人、科技博主、以及长期关注人道主义问题的意见领袖,率先发现了这部“宝藏”纪录片。他们怀着巨大的震撼,写下了第一批影评。

“《光,如何抵达》不是一部公关片,它是一首写给这个时代、写给人类良知的无声的史诗。”

“当《纽约时报》用‘眼睛’来形容天网时,它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对于那些身处黑暗中的人来说,眼睛,就是唯一的希望。”

口碑,开始在普通民众中,如野火般燎原。

那些被媒体煽动,刚刚还在社交网络上愤怒声讨红旗集团的年轻人,在看完纪录片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许多人默默地删除了自己之前的帖子。

随后,一场名为“#MySkyLinkStory”(#我的天网故事)的用户自发活动,如火山般爆发。

一个在新西兰牧场的农民,分享了他如何通过“天网”,为自己的羊群进行远程健康监测。

一个在撒哈拉沙漠进行地质勘探的工程师,分享了他如何通过“天网”,与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人,分享那壮丽的沙漠日落。

一个环球航行的帆船爱好者,分享了“天网”如何在风暴中,成为他唯一的“生命线”。

无数个姆万吉,无数个法蒂玛,无数个真实的故事,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涌现出来。

它们像亿万条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一股无法被阻挡、无法被审查的民意洪流,轻易地冲垮了“万花筒”计划用谎言筑成的堤坝。

矛头,开始戏剧性地掉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权威机构的官员,纷纷站出来为纪录片的真实性背书。

并公开赞扬红旗集团在弥合“数字鸿沟”、保护地球生态等方面,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

《纽约时报》的官方推特账号下方,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质问所淹没。

“请问,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深度调查’吗?”

“为什么对这些事实,你们视而不见?”

“新闻的自由,不是自由地捏造新闻!”

戴维营,“了望台”会议室内。

那位鬓角微白的男人,面无表情地看着屏幕上那急转直下的舆情数据,以及那部让他功败垂成的纪录片。

他愤怒地关掉了投影,办公室里陷入了死寂。

他精心构建的、耗资数亿美元的“信息铁幕”,被对方用一种他最无法理解、也最无法掌控的力量,从内部,干净利落地撕成了碎片。

那种力量,叫做“人心”。

而此刻的何维,正独自一人,站在“原点”控制室的落地窗前。

他没有看那些正在逆转的舆情数据。

窗外,一场暴雨刚刚过去,天空如洗。

一道绚丽的彩虹,正悬挂在城市的上空。

他知道,“万花筒”的闹剧,结束了。

而真正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