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暴风雪,依旧在肆虐。
随着《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的报道被全球数百家媒体转载、解读、再创作。
一场针对红旗集团的“全球大批判”达到了顶峰。
电视辩论节目里,所谓的“专家”们危言耸听地分析着“天网”如何威胁国家安全。
大学校园里,被环保理念“武装”的年轻学生们,义愤填膺地焚烧着何维的画像。
“抵制红旗”、“拆除天网”的呼声,在西方世界的舆论场上,汇成了一股震耳欲聋的噪音。
红旗集团的股价,在这场风暴中应声而落,三个交易日内,市值蒸发了近千亿美元。
全球的合作伙伴,也开始变得犹豫和观望。
帝国的肌体,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民意”的寒意。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场风暴的中心——红旗集团,却表现出了一种近乎于“躺平”的姿态。
除了最初发布过一则“所有指控均与事实不符”的简短声明外,便再无任何动作。
他们的公关部门沉默,法务部门也毫无声息。
这种反常的“不作为”,被外界解读为“默认”和“心虚”。
对手们弹冠相庆,以为自己的第一轮攻势,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他们不知道,在洛城总部那间与世隔绝的剪辑室里,一部注定要改写这场战争走向的纪录片,正在悄然诞生。
首席内容官陈芳,亲自带领着集团最顶级的纪录片团队,已经不眠不休地工作了近一百个小时。
他们的面前,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精心编写的脚本,只有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数以万计的、最原始的影像素材。
这些素材,都是过去五年间,“天网·共益”计划在全球落地时,由一线员工和志愿者们随手记录下来的。
它们画质不一,风格迥异,却都拥有着同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真实。
剪辑室内,烟雾缭绕。
陈芳双眼布满血丝,却异常兴奋。
她和她的团队,正在被自己手中的素材,一遍又一遍地感动着。
最终,在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后,一部时长九十三分钟的纪录片,正式定剪。
没有宏大的首映礼,没有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
《光,如何抵达》就像一颗被悄悄投入湖中的石子,在风暴最猛烈的时候,通过红旗旗下的【昆仑视频】平台,和几个保持着独立风骨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同步上线了。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异常粗糙,甚至有些晃动。
这是一个由手持DV拍摄的主观视角。
镜头前,是一片广袤的、被烈日炙烤得龟裂的非洲稀树草原。
一个皮肤黝黑、穿着巡护员制服的男人,正气喘吁吁地穿行在灌木丛中。
他叫姆万吉,是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的一名反盗猎巡护员。
他的旁白,带着浓重的口音,朴实无华:“以前,我们找到盗猎者营地的时候,他们早已逃走。无线电信号不好,等支援部队赶来,一切都晚了。”
镜头一转,他爬上了一座小山丘。
他从背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部早已停产的【红魔·星火】手机。
屏幕上,那个代表“天网”信号的蓝色星辰图标,明亮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