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马里兰州,戴维营。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这座浸透了权谋与历史的总统度假地。
在一间不对外开放、代号为“了望台”的最高安全级别会议室内。
一场关乎全球科技版图的秘密战争,正在进行最后的动员。
房间里没有总统的画像,也没有繁复的装饰。
只有一张巨大的黑胡桃木会议桌和环绕四周的静音墙壁。
桌子的主位上,坐着一个身着深色定制西装的男人,他鬓角微白,眼神锐利如鹰,没有任何身份标识。
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中情局局长和国家安全局局长在内,都向他投以绝对服从的目光。
他只代表一个机构——那个隐藏在美国权力金字塔最顶端的“国家战略安全委员会”。
“先生们,”男人用指关节轻轻敲击着桌面,声音不大,却让空气都为之凝固,“过去的五年,我们在科技、金融、贸易等所有传统战场上,对‘红旗’的所有试探性打击,都失败了。事实证明,在一个拥有绝对技术自主权和全产业链闭环的对手面前,常规武器的效果微乎其微。”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情报巨头:“我们的智库提交了上千份报告,结论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红旗帝国的根基不在于它的产品,也不在于它的工厂,而在于它的‘神性’。何维这个名字,在过去的十七年里,已经被全球,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塑造成了一个近乎于‘科技救世主’的存在。‘天网’计划的成功,更是让他和他的帝国,站在了道德和民意的制高点上。”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冰冷而残酷:“所以,我们的第一场战役,目标不是摧毁它的身体,而是要杀死它的‘灵魂’。”
中情局局长心领神会,递上了一份文件夹,封面上印着一个奇特的光学符号,下面是行动代号——“万花筒”。
“我不想杀死他,”男人没有打开文件夹,只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下达了最终的指令,“我只要他的名字,在全球每一个自由公民的心中,都变成‘魔鬼’的代名词。记住,真相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让人们‘相信’什么。”
“明白,先生。”
一声应诺,如同一道开启地狱之门的密令。
一场由地表最强舆论机器驱动的、针对一个商业帝国的无形绞杀,就此拉开序幕。
……
纽约,曼哈顿,清晨。
《纽约时报》大厦顶层的编辑办公室内,总编辑富兰克林·戴维斯烦躁地喝完了第三杯黑咖啡。
他的团队,为了今天的头版,已经连续奋战了七十二个小时。
桌面上,摊开着即将付印的大样,标题触目惊心——《红旗之下:天网的眼睛与谁的数据?》
这篇由普利策奖得主亲自操刀的“深度调查报道”,用极其煽动和暗示性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未来图景。
报道中,一位化名为“前红旗数据中心工程师”的“吹哨人”,详细地“揭露”了“天网”系统如何通过一个不为人知的“后门”,绕过用户协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秘密收集着全球用户的通讯、位置、甚至是健康数据。
报道并未给出任何直接证据,但通篇都用“据消息人士透露”、“一种无法被解释的数据异常”、“一个令人担忧的可能性”等字眼,巧妙地引导着读者的情绪。
它将“天网”比作悬在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剑柄,则握在那个身处东方的、神秘莫测的男人手中。
富兰克林知道,这篇报道里没有一个字是“假新闻”,但也没有一个字,是“真相”。
这是一件舆论武器,而他,只是负责扣动扳机的人。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最终在大样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