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后,数百万份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将通过遍布全美的发行网络,精准地投送到每一个精英阶层和中产家庭的餐桌前。
……
德国,汉堡,深夜。
与《纽约时报》的“精英路线”不同,《明镜周刊》则选择了一条更能激发欧洲白左情绪的赛道。
最新一期的杂志封面上。
一颗晶莹剔透的地球,被密密麻麻的、如同蛛网般的灰色卫星轨道所包裹。
而在地球的上空,一只象征和平的白色鸽子,其翅膀被一块锋利的卫星碎片所划破,殷红的血迹在太空中格外醒目。
标题直白而刺眼——《天网之殇:被何维的太空垃圾堵塞的未来》。
文章引用了某家“独立环保组织”的数据模型,通过夸张的算法,推演出“天网”星座将在未来五十年内,制造出数以百万计的“致命碎片”,将近地轨道变成一片“死亡地带”,彻底断绝人类后代的太空探索之路。
文章闭口不提红旗集团早已启动的“清道夫”计划,也绝不引用主流科学界对“天网”轨道设计的评估。
它只专注于一件事:将何维,这个曾经被欧洲青年奉为偶像的“开拓者”,打造成一个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惜毁灭人类共同家园的“环境公敌”。
小主,
……
与此同时,数字世界的战争,在无声中爆发。
Facebook、Twitter、YouTube……
在这些平台的每一个角落,由“万花筒”计划雇佣的“水军”和发帖机器人账户,开始像病毒一样,疯狂地传播着各种精心制作的、真假难辨的内容。
一段被刻意做旧、画质模糊的视频,展现了一个酷似红旗手机代工厂的环境。
工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麻木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视频的背景音里,夹杂着监工模糊的呵斥声。
视频的标题是——“他们称之为‘红魔’,因为它的每一个零件,都沾满了工人的血泪。”
一篇由“内部员工”撰写的匿名博客长文,详细地描述了红旗集团内部“令人窒息”的企业文化。
将何维塑造成了一个偏执、冷酷、视员工为工具的“暴君”。
而一个名为“反抗天网”的全球性NGO组织,仿佛在一夜之间冒了出来。
它的网站制作精良,口号响亮。
开始在全球各大城市,组织小规模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抗议活动。
那些由演员扮演的抗议者,举着“还我星空”、“拒绝数据奴役”的标语,照片迅速登上了各国新闻网站的头条。
一切都像一个被精密计算过的多米诺骨牌阵。
第一块牌被推倒后,后续的连锁反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无可阻挡地蔓延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