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成化二十七年,十三岁的王守仁突遭丧母之痛,母亲郑氏病逝于京城府邸。
彼时,王守仁正在书房研读《近思录》,家丁踉跄奔来,声音带着哭腔:“少爷……夫人她……不行了!”
王守仁猛地站起,手中的书卷“啪”地落在地上,他却浑然不觉,快步冲向母亲的卧房。
卧房内,母亲已经阖目,面容安详却毫无血色。
王守仁站在床前,身形微微一颤,眼眶瞬间红了,紧紧抿着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终究没有落下。
他缓缓跪下,对着母亲的遗体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动作沉稳。
接下来的日子,王守仁身着粗麻布素服,头发用白麻束起,褪去了往日的青衫儒雅,只剩一身素净与肃穆。
他拒绝了家中仆妇代劳丧事的提议,坚持亲理母亲的身后事:
亲手为母亲擦拭遗容,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母亲的安眠;
仔细整理母亲的衣物,将她生前最爱的那套素色绸缎衣裳叠得整整齐齐;
亲手布置灵堂,点燃长明灯,摆放母亲生前爱吃的瓜果祭品,每一个细节都做得一丝不苟,符合古礼规制。
每日天未亮,王守仁便已立于灵前,焚香祭拜。
他双手持香,举过头顶,躬身三拜,再将香插入香炉,而后静静跪在蒲团上,闭目沉思,神色肃穆。
傍晚时分,他再次焚香叩拜,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饮食上,他恪守素食之礼,每日只吃简单的青菜豆腐,不沾荤腥酒肉。
短短几日,本就清瘦的身形愈发单薄,面色也变得苍白如纸,眼底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却始终脊背挺直,没有半分懈怠。
前来吊唁的亲友络绎不绝,见十三岁的王守仁跪在灵前,一身素服,身形消瘦,言行举止沉稳有度,无不暗自惊叹。
一位白发老者捋着胡须,对着身旁的人感叹:
“寻常孩童遇此大变,早已哭天抢地,守仁却能如此恪守古礼,哀而不伤,这份心性与孝悌之心,实属难得,真乃君子之风!”
几位妇人看着他苍白的面容,心疼不已,想上前劝慰几句,却见他目光坚定,神情肃穆,竟不忍上前打扰,只在心中暗暗赞许。
陈兴得知消息后,亲自登门吊唁。踏入灵堂,便见王守仁正跪在蒲团上,双手放在膝上,脊背挺得笔直。
陈兴走上前,对着郑氏的灵位躬身行礼,而后转头看向王守仁,轻声道:
“守仁,节哀。” 王守仁缓缓抬头,看向陈兴,眼中闪过一丝暖意,却依旧没有过多言语,只是拱手回礼:
“多谢先生前来。”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依旧沉稳。
陈兴望着他苍白消瘦却依旧挺拔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
这般心性,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及,怎能不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