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再当义父

只见那坚硬的铜球表面,清晰地凹陷下了五个指印!

整个房间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难以置信地看着陈兴那看似寻常的手,又看看那个被捏变形的铜球。这需要何等恐怖的力量?

陈兴轻轻将铜球放回原处,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脸上依旧带着那丝温和的笑容,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丝令人心悸的平静。

“请您转告教皇陛下的使者,”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我陈兴,来自东方,怀着善意而来,致力于此地的繁荣与民生。”

“我的‘道’,是和平与生长之道,绝非争端与毁灭之道。”

“我愿意让步,公开声明我的道观不再进行任何可能被误解为宗教仪式的活动。”

“只作为哲学研讨和农业交流的场所。我想,这足以表达我的诚意与尊重。”

先亮肌肉,再主动做出退让。这番操作让弗朗机国王和大臣们心惊之余,也长长松了口气。

他们立刻将陈兴的“诚意”和那惊人的“手腕”一并转达给了教廷。

教廷方面也收到了风声,权衡利弊后,认可了这个东方人的“识趣”。

打压的目的已经达到,既然对方已公开退让,不再挑战教会的宗教权威。

他们也不愿真去逼迫一个拥有神秘力量、且深得民心的富商强人。风波看似平息了下去。

但陈兴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在正面取代谁。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战争、贫困和宗教偏见中产生的,无人关注的弃婴和孤儿。

在他的授意下,那些不再进行“宗教活动”的道观,功能悄然转变。它们挂出了新的招牌:“慈幼堂”或“养生院”。

陈兴通过酒楼的利润,大量购买食物和药品,公开宣称秉承东方“慈悲为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无偿收养被遗弃的孩童,无论健康疾病。

许多生养不起孩子或者有私生子的家庭,悄悄将孩子送到道观门口。

教会对此乐见其成——这解决了社会问题,而且既然不再涉及异教传播,便不再干涉。

而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家。他们穿着整洁的衣服,吃着营养的食物,接受着严格的教育:

既要学习弗朗机语言文字和当地知识,以便融入社会;

更要学习汉语、东方礼仪、算数、格斗技巧以及……对那位给予他们生命的“东方义父”陈兴绝对的忠诚。

陈兴时常会来看望他们,用温和的语气告诉他们东方的故事,那片强大、富饶、文明的故土。

在这些孩子心中,陈兴就是拯救他们、培养他们的神,而那个遥远的大明,则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

这些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陈兴在弗朗机土地上,真正扎根最深、完全属于自已的力量。

他们将来会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厨师、学者、工匠、商人甚至士兵…

退让背后换来的是更珍贵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