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建议诸王参政!

确定了以细盐破局的经济方略后,殿内的谈话重心,很自然地转向了更为核心和棘手的朝堂问题——如何对付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以及如何改革制度,巩固皇权。

朱元璋重新坐下,手指习惯性地敲击着扶手,眉头微蹙,沉声道:

“先生,经济之事交由你,咱放心。然则朝堂之上,淮西勋贵集团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中关键就是胡惟庸此人,身为丞相,结党营私,权势日盛,已成心腹之患。”

“咱虽有心拿下相权,废中书省,但需一个恰当的时机和…一个足以服众的理由。”

老朱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意,显然早已有了决断,只是在等待最佳时机。

朱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陛下所虑极是。胡惟庸位高权重,若无确凿大罪,贸然动手,易引发动荡,且难以震慑其他怀有异心者。”

“草民听闻,胡惟庸其人,野心勃勃,日渐骄横?陛下或可…静观其变,诱其自露马脚?甚至…创造机会,逼其铤而走险?”点到即止,相信朱元璋明白他的意思。

朱元璋与朱标交换了一个眼神,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先生与咱想到一处去了。有些人,权力越大,胆子就越肥,也越容易忘乎所以。咱已布下一些棋子,只待…东风起。”。

朱霖心中明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的雏形了。不再深究此事,而是提出了一个关于制度建设的更长远的想法。

“陛下,废相之后,政务繁巨,势必需要新的机构辅佐陛下处理。晴晴之前提及的‘内阁’雏形,或可借此机会建立。然则,草民有一补充之想,或许…可让各位藩王殿下,也参与进来?”

“让藩王参与?”朱元璋闻言,略显诧异。他分封诸王,是希望他们“屏藩皇室”,镇守边陲,并未想过让他们过多插手中央政务。

“正是。”朱霖解释道,“草民之意,并非让藩王常驻中枢掌权,而是实行一种‘轮值议事’制度。譬如,可令成年藩王,每年或每数年一轮换,奉旨入京,进入内阁观摩、学习、参与议政。”

“其一,于王爷自身而言,可亲身体验中央政务运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将来回到藩地治理时,更能体会朝廷不易,施政也能更贴合实际,减少昏聩之举。此乃培养贤王之道。”

“其二,于太子殿下而言,多位兄弟轮流参与议事,既可集思广益,为太子提供不同视角的参考,更重要的是,可有效分担太子的压力。”

“太子不必事事躬亲,可专注于最重要决策,避免过于劳心劳力,有损健康。兄弟共同议事,也能增进手足之情,强化宗室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