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在豫南的“搅动”策略取得了显着成效。
如同投入浑水的明矾,他精准的打击和分化手段,使得张献忠、罗汝才、贺一龙等部流寇无法有效串联,更难以对潼关方向的李自成形成有力支援。
几座关键县城的光复,如同楔子般钉入了流寇控制区,建立了初步的官军前进基地,甚至开始有小股零散武装和地方乡绅主动前来联络,寻求庇护。
然而,成功的背后也带来了新的危机。周遇吉的活跃,终于引起了流寇核心集团的警觉和愤怒。
尤其是遭受了损失的“革里眼”贺一龙,与一度摇摆的“曹操”罗汝才,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暂时放下了往日嫌隙,联合起来。
并裹挟了更多饥民,号称十万大军,意图将周遇吉这支深入腹地的官军彻底吃掉。
情报很快送到周遇吉案头。他站在刚刚修复的汝宁府城墙上,望着远方尘土扬起的天空,神色凝重。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之前是游击、是袭扰、是分化,现在,他可能要面对一场硬碰硬的防御战,甚至是被优势兵力的合围。
“传令下去,加固城防,储备滚木擂石,将轰天雷和‘一窝蜂’集中配置于各城门要隘。派出斥候,严密监视贺、罗二贼动向。
同时,向督主和史可法部求援,请求牵制敌军侧后!”周遇吉冷静地下达着一连串命令。他必须守住汝宁,否则前期战果将付诸东流,中原局势可能迅速恶化。
潼关方向,战事进入了最残酷的消耗阶段。李自成似乎也得知了中原的变故,意识到必须尽快拿下潼关,否则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
他驱使着仿佛无穷无尽的流民,日夜不停地冲击关墙。关下尸骸堆积如山,以至于后来者可以踩着尸体攀爬。
曹文诏和孙传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忠武军带来的火器弹药在持续高强度的战斗中消耗极快,兵员伤亡也在不断增加。
关内粮食开始出现短缺,伤兵缺医少药,每天都有士卒因伤势恶化或疾病而死去。
但这两支军队的坚韧也超出了李自成的预料。秦兵残部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保家卫土的信念,寸土不让。
忠武军则依靠严格的纪律、优良的装备和轮换休整制度,始终维持着核心防线的战斗力。
双方在潼关这座巨大的血磨盘上,进行着意志与生命的终极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