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还贴在手臂上,发烫的外壳紧贴皮肤。我站在教育区门口,太阳穴突跳了一下。两小时前隔离区的能量读数刚回落,现在还没到复查时间,但警戒图一直在我视野边缘闪动。
我抬手按了下眉心,呼吸放慢。零域在体内转了一圈,把残留的滞涩感压下去。今天答应了张雯要来培训教师,不能迟到。
教室门开着,里面比平时热闹。我没进去,靠在墙边看了几秒。原本空着的中央区域摆了个架子,上面是用旧管材和滤网拼成的装置,连着一个储水槽。几个学生围在旁边调试,动作不算快,但没出错。
张雯看见我,走过来低声说:“临时改了安排。孩子们做了个净水模型,想做个现场测试。”
我点头,走进去站在后排。没人看我,注意力都在那台机器上。一个穿灰外套的女生站出来,手里拿着记事板。
“这是我们小组做的三级过滤系统。”她说,“第一层是粗筛,挡住大颗粒;第二层用炭块和沙石混合层,去色去味;第三层是反向渗透膜,从报废净水机里拆出来的,能拦住大部分微生物。”
她说话时不看笔记,一条条讲清楚。旁边有人按下开关,浑浊的水从上方流入第一层。水流缓慢穿过各段管道,在最后一格容器里滴出清水。
有人鼓掌。也有声音低下来:“花这么多功夫,真不如直接用主系统。”
我没说话。主系统确实稳定,但一旦被破坏,备用方案就是活路。这些孩子知道这一点,所以才选了最难的部分练手。
水持续流出,大概过了五分钟,流量开始变小。接着完全停住。前排的学生检查接口,发现沉淀仓满了,但清淤后还是不通。
“堵住了。”一个男孩摸着管壁,“可能是细泥卡在弯头。”
他们换了几种办法,拍打、反冲、调压力,都没用。议论声多了起来,有老师摇头,觉得只是表演。
我闭眼一秒,零域展开,扫描装置内部。结构很简单,问题出在设计上——沉淀仓底部倾斜角度不够,残渣堆积后无法靠重力排出。他们用了标准参数,没考虑实际杂质密度。
我没上前。走到指导老师身边,轻声说:“试试逆向震动频率。”
他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转头告诉学生。那个男孩立刻接话:“加震荡电机?频率怎么定?”
“从三十赫兹开始,每十秒降五赫兹,试三轮。”
学生照做。电机启动后发出低鸣,整个架子轻微抖动。两分钟后,堵塞处松动,水流恢复,最后流出的水比之前更清。
掌声比刚才响得多。那个女生看着重新运转的系统,脸上没有得意,反而记下了一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