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是外框。材料选高强度聚合合金,厚度两厘米,六面封闭。结构生成时发出轻微嗡鸣,空气中泛起一层透明波纹。十秒后,一个立方体轮廓出现在场地中央。
我停住,感受体内状况。精神力掉了百分之十五,心跳正常,没有眩晕。
继续。
第二层是传感层。我在内壁加入微型探测节点,每一个都能捕捉温度、压力和能量流动。这些节点通过隐形线路连接到主控芯片,数据会实时传送到我的终端。
第三层最麻烦。它负责应急响应。我在结构内部设置了三个自动终止机制。第一个是脑波监测,如果异常信号持续超过十秒,系统自动断开连接;第二个是体温预警,体表升温过快就触发冷却程序;第三个是零域能量逆流检测,一旦发现倒灌迹象,整个结构会在一秒内分解,并释放缓冲场减缓冲击。
三层做完,我已经出汗了。
最后一步,是在顶部加装一个手动开关。一根金属杆垂下来,末端有个红色按钮。只要我伸手按下,就能强制中止所有进程。我不想靠别人救我,所以这个按钮必须我自己才能按。
试验舱完成了。
它看起来像个玻璃盒子,但实际上不是玻璃。表面光滑,能反射光线,但摸上去有细微颗粒感。我走进去,坐在中央位置。四周安静下来,外面的声音变小了。
我把终端放在腿上,打开记录界面。
第一项:当前精神力储备百分比。
第二项:上次崩域临界值参考(来自第53章记忆)。
第三项:本次实验目标——尝试将零域共振频率提升至新区间,观察身体耐受度与结构反馈。
我还不能真正开始。需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资料里提到过,人体神经活跃度每天会有两次高峰,分别在凌晨四点和傍晚六点左右。我现在这个状态,必须选在峰值期动手,成功率才高。
我看了眼时间。距离傍晚还有三个多小时。
不能休息,也不能闲着。我取出纸笔,开始画流程图。从启动到终止,每一个环节都要再确认一遍。哪个步骤该提速,哪个地方要减速,哪里可能卡住……我都标出来。
中途喝了半杯电解质水。苏晴配的那种,味道有点咸。我没多吃东西,怕影响神经反应。
我又试了一次短程建模,在意识里生成一个小球,维持三十秒。成功了。精神力恢复了大概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