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特战小队的强化训练

“下次模拟会切断通讯。”我说,“电磁干扰环境下,你们只能用手势和预设信号。现在重新编组,换第二组上。”

接下来三轮情况差不多。有小组能完成推进,但伤亡率太高。有一组在撤离伤员时,负责断后的队员提前撤了,导致最后一个人被“击杀”。

太阳升到头顶时,第一轮综合演练结束。

所有人集合,脸上都出了汗,呼吸不稳。

我走到前面。“今天的问题很明确。你们个人反应不慢,但不知道怎么配合。战斗不是比谁跑得快,是看谁能保持阵型到最后。”

有人低头。

“从明天起,改训练方式。”我说,“不再搞整套流程,每天只练一个环节。今天练的是‘遭遇战突围’,明天练‘快速集结’和‘伤员转移’。每一项必须达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老周接过话:“轮训表已经排好。四组轮流,每组每天训练两小时,其余时间回原岗位执勤。晚上加一节战术课,由我来讲。”

散队后,我走进指挥帐篷。桌上的战术板显示着整个社区的布防图,东区那段排水沟附近标了红圈。那是守夜人最可能切入的位置。

我闭眼,启动零域,调出昨天设计的净化塔结构图。刚准备细化参数,一阵钝痛从太阳穴传来,视线边缘发黑。

停了一下。

不能现在建。

我收回能力,拿出纸笔,开始拆解训练模块。把“反狙击应对”“夜间突袭防御”“敌后营救路线规划”全部分开,每个项目配一套标准考核指标。然后画出可重复使用的训练单元模型——一段二十米的标准巷道,包含三个掩体、一个制高点和两条岔路。以后每次训练只需激活这个基础单元,能耗能降六成。

下午三点,第二轮演练开始。

这次是模块化训练,内容是“伤员撤离”。一组三人负责从交火区拖回模拟伤员,另外两人提供掩护。

第一轮还是出错。负责拖拽的队员没注意姿势,模拟伤员的脖子差点撞到墙角。我立刻叫停。

“抬人的时候背部要平,头不能晃。”我亲自示范,“你们救的是活人,不是搬货。”

第二轮他们调整了动作,但掩护火力衔接不上。一人探头射击,另一人还没准备好,导致窗口期太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三轮终于合格。三人配合流畅,三十秒内完成转移,全程无重大失误。

老周站在边上,点了下头。“有点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