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现有零域使用存在明显上限,表现为精神力消耗与构建规模正相关,且超出阈值后会出现不可逆损伤。此现象符合“层级壁垒”特征。
第二条:蓝光种子曾参与生态修复项目,其内部频谱与本次接收到的加密信号签名匹配度达98%以上。证明该物质具备数据承载与身份认证功能。
第三条:关键文本“能力跃迁或可通过种子诱导实现”表明,存在外部机构正在探索能力进化路径。结合“第7号样本失控”记录,推测已有实验对象出现异常反应。
第四条:建议方向——验证种子对零域使用者的生理影响,重点观察脑波同步率、能量耦合效率变化。需设计低风险解除方案,避免直接激活。
写到这里,我停下来。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没按下去。这个假设一旦成立,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定义蓝光种子的角色。它不再是单纯的生态工具,而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催化剂。用得好,能突破当前限制;用不好,可能重演“样本失控”的后果。
我看了一眼旁边的玻璃管。里面的种子依旧安静悬浮,表面那层流动光泽似乎比刚才淡了些。我伸手轻轻敲了下管壁,声音清脆。它没有任何反应。
系统提示音响起,是定时巡检完成的信号。备用电源组电压稳定,主控台温度正常,监听模块无异常接入。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但这平静背后,藏着一个正在逼近的事实:我们以为自己在重建秩序,其实早就被人盯上了。
我关闭外围灯光,只留下头顶一盏阅读灯。光线照在桌面上,映出键盘的轮廓。接下来要做的事很明确——不能只等着信号再次出现。被动接收信息已经不够了,必须主动验证这条线索的真实性。
但怎么验证?
直接接触种子风险太大。上次带回的样本一共五枚,其他四枚封存在地下储柜里,连碰都没碰过。如果贸然测试,万一触发什么连锁反应,庇护所所有人都会受影响。
或许可以从数据入手。既然对方用种子做信号签名,那就说明它的谐振模式是可复制的。我可以尝试模拟这种频率,看是否会引起体内领域的共鸣反应。不需要实物接触,先做一轮虚拟测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打开信号建模程序,导入种子基准频谱。然后设置一个隔离沙盒环境,准备生成低功率模拟波形。这类操作不算高危,只要不连接实体装置,应该不会引发实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