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宁宫暖阁内,朱厚照正伏案于堆积如山的案牍之间,全神贯注地草拟《问刑条例》的宣传方案。
他深知“法不阿贵”这一理念若要深入人心,绝非一纸空文所能达成,需得精心谋划,让这股清正之风拂遍朝堂与民间。
此时,三法司主官已迈出皇宫那威严的宫门,各自登上等候在外的马车。
车轮滚滚,朝着衙署方向疾驰而去,一场围绕条例完善的深度讨论即将在三处衙署热烈展开,而这三处讨论的结果,或许将决定这新条例能否真正成为整治贪腐、肃清朝纲的利器。
刑部尚书韩邦坐在马车里,手中紧紧握着《问刑条例》草案的封皮,反复摩挲着,仿佛这样就能从那薄薄的纸张中汲取力量。
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陛下那郑重且坚定的神情,以及那掷地有声的“法不阿贵”嘱托。
这嘱托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他的肩头,却又让他眼神越发坚定。
他深知此次条例完善意义重大,绝非走过场,必须让下属如实提意见,不掺半点水分,如此方能不辜负陛下期望,让这新条例真正成为一把高悬的利剑,斩断贪腐的根源。
大理寺卿吴一贯则闭目养神,看似平静,心里却在不停盘算。
他思索着如何让寺内官员畅所欲言,既不违逆陛下“法不阿贵”的旨意,又能完善条例细节,使条例更具可操作性。
他明白,这新条例若要落地生根,必须兼顾法理与情理,既要让贪官闻风丧胆,又要让无辜者不受牵连,这其中的分寸拿捏,着实不易。
只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宇,坐在马车上脸色阴沉如水。
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车壁,那“嗒嗒”声仿佛是他内心焦虑的写照。
他满脑子都是如何让下属“听话”,别真的写什么“赞同”意见,只想着维护文官集团的利益,全然不顾陛下整治贪腐的决心。
在他眼中,这新条例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若真严格执行,必将触动文官集团的利益,而自己作为都察院的主官,又怎能不为自己的前途和“圈子”考虑?
半个时辰后,韩邦率先回到刑部衙署。
他雷厉风行,立刻让人召集所有堂官,在议事厅内围坐。
待众人坐定,他将草案铺在案中央,推到众人面前,语气平和却郑重:“陛下有旨,《问刑条例》需咱们三法司共同完善,每人都要单独上奏折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