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以闽粤为起点、以江浙为仓转、以边贸为呼应,大明士绅豪商开始东西南北大串联,运河、边镇就像血液,把五千里疆土全部连起来了。

这时候的海贸、边贸都飞速发展,士绅盆满钵满,但问题又来了,生意大到一定地步,就开始内部竞争,就开始出现小圈子。

若论小圈子,天下都不是江浙的对手,很幸运、很倒霉,与士绅豪商利益完全一致的修会出现了。

耶速会,在大明出现的时间,比道明会迟一百年,道明会和奥斯丁会在大明沿海的时候,耶速会才刚刚成立。

它一成立,在海贸中就是横扫一切的存在,与其他修会完全不同,纯粹是为了利益而动。

耶速会的宗旨是服务教廷、传播信仰、推动革新、践行主荣,会士绝对服从教会,无条件效忠教皇,笃奉版图扩张。

最后一条更关键:适应环境,灵活传教。

耶速会获得教廷绝对支持,各国大批贵族加入,海贸船只结伴东行,他们根本不为传教,也不是简单的商人,与道明会有明显区别。

耶速会的基地,没有学堂、没有医所、没有匠作所,他们每到一地,教堂立足,军营护卫,建城扩张,就这三步。

但这三步恶毒有效,其实就是欺骗土着,试探容忍,武力征服,完全是一支打着海贸幌子、开疆拓土的军队。

军队面对大明当然不行,它们有一个聪明的使者。

利玛窦很聪明,针对大明,灵活制定策略:欺骗土人之前,先融入土人。

此人一改道明会和奥斯丁会的习惯,强调合儒。

穿汉服、学汉字,融儒为先,传教为次。

利玛窦与江浙士绅一拍即合,到江浙五年,就成为士绅座上宾。

江浙士绅与利玛窦互相成全,利玛窦屁股后面带着武装护卫的海船,江浙士绅帮他立足,利玛窦与读书人论经典,把圣贤的教诲与圣经结合。

他的口语就是:上帝与圣人都说过…

此人太厉害了,仅仅十年,完全融入,读书人兴高采烈,误以为西洋传教士被圣贤折服,也开始接纳,与他谈天说地。

阶级的分层,导致交流的误会,修会对算学、航海、制器等学术远超读书人。而儒士又不研究这些东西,双方存在学识上的误差。

渐渐的,利玛窦给人一种西洋在实学远超东方的印象,而他又不与杂学聊天,保持自己与读书人一体的人设,传教对象都是些读书人。

读书人自认精通圣贤,又不低头去请教工农算等杂务,看不起贱民,阶级学识误差之下,读书人也开始帮修会宣传了。

利玛窦明明稀罕大明的各种杂学,忍着不去接触,而是他来资助,鼓励读书人自己收集,自我改进,主动提供,让读书人个个飘飘然,好似战胜了西学,吃掉了西学,再被教会和海商一吹捧,完全找不着北了。

耶速会不仅站住脚,读书人加入,主动辩经,背后有武装海贸,大力资助书院,所有人高度互惠,从万历二十年到万历四十年,耶速会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江浙商圈、学术圈。

接下来,更精彩的来了…

【以上乃历史事实,六横岛双屿港,是道明会的基地,濠境虽然一直有道明会,起步顺利落脚,靠的却是奥斯定会,这两个修会当时不敢到江浙。万历朝时,进入大明腹地的教士全是耶速会,这些人胆子大,没有约束,放的开,手段花样,海贸大行,就是靠耶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