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伤口就死人的年代,全身甲太重要了,就算女真前胸是铜墙铁壁,四肢却很容易中箭受伤而亡。
天启六年,女真士兵变为皮甲与铁甲复合,更笨重了,坐立行走骑马都不方便,黄台吉登基后,把这时期打造的铠甲转给精锐巴牙喇,以后也没打造。
到崇祯十年,满清在铠甲上摸索三十年,最终还是认为明军棉甲更合适战斗,棉甲逐渐成为满清制式甲,满八旗换装,就是电视剧里常见的全身袍甲,铜钉细密,脑袋也遮严实了。
明军的制式甲一直是棉甲,标准甲七斤棉,反复捶打整形,兼具保暖,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视觉效果看起来极像铁甲,只配给战兵。
明军棉甲对世界有广泛影响,不仅东亚朝鲜、后金、鞑靼、瓦剌跟随制作棉甲,大航海时代,西方人16世纪把棉甲带回欧罗巴,棉甲套板甲主件,解决舒适度、灵活度、保暖和板甲过重问题。
明金甲胄难分高下,绝对比鞑靼所谓的铁甲强,双方都极其鄙视鞑靼铁甲,后金缴获了两万多套铁甲,都被努尔哈赤拆了。
三,火器及射程。
鸟铳(火绳枪),标准射程可达60步,与软弓一致,但没有威力,有效射程根据装药和铅子,20-30步。
掣电铳(明朝版燧发枪),有效射程15-20步,射速是鸟铳的三倍,有点重。
鲁密铳(奥斯曼火绳枪改进),精良的鲁密铳有效射程达百步,比鸟铳重、大,材质、技艺精准度要求更高,造价更贵,难以制作,边军没有,只有神机营少量装备。
抬枪(并非小佛郎机),是从倭国学来的‘大鸟铳’,需要三人操作,发射霰弹‘方圆十步’,发射牛眼大小的铅弹,能达百步。
佛郎机炮,分大佛郎机、小佛郎机、马上佛郎机。
大佛朗机,拳头大铅弹,明军仿制的佛郎机炮比葡萄牙自用的重,最大射程三百步,有效射程二百步,大约300米,明军还从佛郎机上改进了一种鹰扬炮(鹰扬机),炮管加长,药室再次加厚,有效射程500米。
小佛郎机,鸡蛋大铅弹,射程差不多,重量小一号。
马上佛郎机(马背火铳),能力类同抬枪,与佛朗机炮一样,是字母铳,马背搭个架子,骑兵可以行进中发射(明军骑兵很少玩,同期的奥斯曼很流行这种打法),射程大约百步,极其考验字母铳密封性,若技艺较差、密封不好,射程直接缩水。
戚继光在蓟镇,车营配备最多的火器就是马背火铳,边军叫‘马炮、垛炮’(人不能抱着发射,后坐力太大,全是托架发射方式,塔防时候,作为床弩的补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虎蹲炮,这玩意没标准,明初虎蹲炮就是单兵炮,抱着也能发射,射程五十步左右,边军墙上的炮也叫虎蹲炮,射程约一百五十步,李如松在援朝之役中攻打平壤用的重炮也是虎蹲炮,能把城墙轰塌。
还有大将军炮,大概类似重型虎蹲炮。
明军还有一种对付步卒的专用流星炮,喇叭敞口,超级霰弹枪,‘一炮糜烂三十步’。
葡萄牙为明朝铸造的红夷大炮(袁崇焕的宝贝),是当时射程最远的火炮,达1500米。
四、攻城问题。
这玩意也成问题了,还是第一次遇到。
作者前面发过的地图。
明朝内部全是“城”,边镇全是“堡”,女真全是“寨”。
攻城,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是城、堡、寨的区别。
辽阳城墙三尺三,那就是10米,后金占据时降兵打开。
里面不开,没有器械,只能拽绳子,稍微有阻拦,就会大伤亡。
明朝边镇的军堡,石头墙为主,佐以了望、射击各台。
相对城池的线性防御,军堡是点防御,可以理解为密集塔防。
而寨呢,全是木墙。
不论寨有几道‘墙’,它就是木栅栏,防兽用的。
努尔哈赤起家的‘攻防战’,全是攀爬。
条件就是这样。
主角进辽阳是巧力,去萨尔浒随处可进,没有炸药也可以进,他是害怕伤亡,不是没法攻。
努尔哈赤把赫图阿拉修成军堡样子,别的部落就没辙。
叶赫靠近边镇,‘王城’有一部分石头墙,努尔哈赤攻寨就费劲了。
后金在天启六年才拥有攻城能力。
为进攻辽西,打造了楯车【没打错字】。
与明军的盾车区别非常明显。
明军的盾车载炮,防箭同时,还是炮台、射击口。
就是常规马车大小,战时可以展开。
女真的楯车很重,很大,至少是明军三倍大,分开运输,攻城组装。
为了防炮,楯车护板厚一尺,佛郎机和虎蹲炮对楯车没辙,铁弹打上去,直接弹上天。
女真兵躲后面靠近,车上带着梯子,是努尔哈赤针对明军打造的‘战车’。
宁远之战中,只有射程最远的红夷大炮能轰开楯车,这也导致后金又放弃昂贵笨重的楯车,老老实实学习明军,开始举梯攻城。
总之,明金双方的攻城能力,就是城、堡、寨的区别。
城防兵,堡防匪,寨防兽。
人数对比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