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剖析积弊定商策 坦言雄心结帝党

乾清宫暖阁内,朱由校指着案上摊开的奏折。

他指尖重重戳在 “晋商走私” 四个字上,对孙承宗、徐光启沉声道。

“两位卿家看看!”

“这是东厂密报,去年一年,晋商范永斗等人卖给后金的铁器,够造三千把刀、五百副甲;走私的粮食,够后金十万大军吃三个月!”

他顿了顿,语气冰冷如铁。

“再看江南!”

“士绅大户把持丝绸、茶叶贸易,每年偷税漏税的银子就有五百万两 —— 比国库全年的军饷还多!”

孙承宗拿起奏折,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陛下所言极是!”

“这些蛀虫吸大明的血,养肥了自己,却让边防缺粮、赈灾无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徐光启补充道,语气带着焦急。

“还有沿海的西洋商人!”

“用不值钱的玻璃珠子、铜钟表,换走我们的生丝、瓷器,转手在欧洲卖十倍价钱,每年赚走的银子,比晋商还狠!”

朱由校点了点头,站起身走到窗边。

他目光扫过宫外的城墙。

“所以,大明的根本问题,从不是赋税太少,而是财富被晋商、士绅、洋商这三拨人把持,朝廷攥不住财源,就像人没了血脉,早晚要垮!”

他猛地转身,眼神如炬。

“要破局,只有一条路 —— 官营核心产业!”

“把棉纺、丝绸、盐铁抓在朝廷手里,自己造、自己卖,既不用加百姓一分税,又能把财源攥紧,还能让工匠有活干,一举三得!”

孙承宗犹豫着开口,语气带着顾虑。

“陛下,官营是好主意,可前朝的官办作坊…… 要么被太监克扣军饷,要么被勋贵偷工减料,最后全成了赔钱的窟窿,还惹得民怨沸腾!”

“所以,这次要彻底换规矩!” 朱由校打断他,手掌拍在案几上。

“朕立三条铁律:一不派太监监工,二不准勋贵参股,三选可靠大臣主事 —— 比如孙卿你,就凭你在辽东的口碑,没人敢在你眼皮底下贪墨!”

他转向两人,掰着手指分析,条理清晰。

“若是加征商税,东林党余孽肯定跳出来喊‘与民争利’,地方官也会阳奉阴违;可官办不同,我们自己建厂房、招工匠,从纺纱到卖纱全链条掌控,既绕开了那些蛀虫的阻挠,还能给百姓提供活计,谁能说半个不字?”

徐光启眼睛一亮,上前一步。

“陛下说得对!”

“就像棉纱厂!”

“我们自己造八锭纺纱机,一台抵八个织女,成本降一半,卖给织户比士绅的还便宜,既能赚银子,又能打破他们的垄断,百姓还得感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