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州县之困

张诚的语气带着一份洞察后的凝重。

陈稳接过那份厚厚的文书,仔细翻阅。

文书内容详实,条分缕析:

其一,财政困境。

伪宋承袭前朝旧制,财赋高度集中中央,地方州县留存甚少。

然而,州县所需承担的公务、赈济、修缮乃至招待过往官员等开销,却极为庞杂。

加之近年来,朝廷为筹备可能的“奉迎天书”等典礼,以及应对北疆契丹的压力,对地方的财赋征调有增无减。

导致多数州县库府空空如也,寅吃卯粮成为常态。

其二,胥吏之弊。

州县具体事务,多由胥吏操办。

这些胥吏并非朝廷命官,无品无级,俸禄微薄,且往往父子相承,盘踞地方,熟悉政务漏洞。

他们与地方豪强、富商勾结,利用征收赋税、摊派徭役、办理诉讼等职权,上下其手,肆意盘剥,成为附着在地方肌体上的毒瘤。

而朝廷命官,多为科举出身,数年一任,不谙俗务,往往被胥吏蒙蔽,或干脆与之同流合污。

其三,体制僵化。

伪宋标榜“与士大夫治天下”,文官体系庞大而臃肿,但办事效率低下。

各级衙门层级繁多,公文往来迁延日久。

一项利民政策,从中央到州县,往往层层打折,甚至扭曲变形。

如之前推广新式农具,若非直接惠及小民,且有利可图,恐怕也难以在基层推开。

郑河漕船改良方案被搁置,便是触及旧有利益格局,而体制缺乏革新动力的明证。

其四,人心浮动。

底层民众困于赋役,对朝廷信任有限。

中下层官员,如李沅、郑河、周淮安等,有抱负者深感束缚与无奈;

无志者则随波逐流,贪图安逸。

上层则因“天书”等事,分歧渐生,务实之风受压。

陈稳看完,将文书轻轻放在案上,久久不语。

静室内的其他几位守护者,也传阅了这份分析,面色各异。

王茹叹道:

“看似花团锦簇,不想内里已是千疮百孔。”

钱贵冷笑:

“铁鸦军维护这等‘历史’,也不知有何意义?尽是些积弊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