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那磅礴的势运气旋,似乎也感应到了那迫近的战争阴云,流转的速度悄然加快,散发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力量。
“该来的,终究来了。”
陈稳放下军报,目光平静地扫过被紧急召入宫中的张诚、王茹,以及通过特殊渠道连夜赶回汴梁述职的赵老蔫。
“伪宋已亮出獠牙,‘神武军’集结边境,大战在即。”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诸卿,依此前议定方略,各司其职,准备迎战吧。”
张诚肃然道:“臣已令户部统筹所有粮草物资,优先保障北线,并可随时启动战时征调机制。”
王茹接口:“吏部与靖安司会确保后方安稳,严防奸细,舆情引导亦已做好准备。”
赵老蔫则拍了拍胸脯,尽管眼袋深重,精神却有些亢奋:“陛下放心!工部新试制的一批‘驱幽弩’和强化版‘守心符’,已紧急发往北线!
格物院上下,随时听候调遣!”
陈稳点了点头。
他走到殿内悬挂的巨幅疆域图前,目光落在北线那漫长的防线上。
“传朕旨意。”
“北线一切军务,由镇北大将军石墩全权节制,临机决断,不必事事奏请。”
“令其务必依托坚城险隘,挫敌锋芒,查明‘神武军’虚实。”
“朕,随后便会北上。”
“陛下要亲征?”张诚微微一惊。
陈稳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锐芒。
“赵匡胤既倾巢而来,朕岂能安坐汴梁?”
“况且,‘神武军’非同小可,石墩虽勇,恐亦需朕之‘臂助’。”
他所说的“臂助”,自然指的是那独一无二的“能力赋予”。
众人闻言,不再多劝。
他们知道,当敌人动用这种超越寻常的力量时,唯有陛下亲至,方能稳定军心,扭转乾坤。
旨意迅速发出。
整个大陈的战争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鸣起来。
来自各地的粮秣、军械、兵员,开始向着北线汇聚。
边境线上,烽燧的狼烟日夜不熄,斥候的马蹄声密集如鼓。
一种大战将至的压抑气氛,笼罩在北疆上空,并向着内地缓缓扩散。
山雨,已然欲来。
风,充满了铁锈与硝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