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启明】TPU在沙漠地下研究中心里被最终敲定。
一场横跨整个红旗工业帝国、精密到令人发指的“工业接力赛”,便正式鸣枪。
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芯片设计,而是一次对其背后那个庞大工业体系的、最严苛的极限压力测试。
目标只有一个。
将一张停留在虚拟世界里的设计图,用最高效、最完美的方式,锻造成存在于物理世界中的、真正的“思考核心”。
第一棒:EDA的“创世纪”
蓝图完成的第一秒,数据便通过加密的通信链路,瞬间传输到了位于洛城郊区,红旗半导体设计大厦的核心——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部门。
这里,是芯片从“逻辑”走向“物理”的创生之地。
数以百计的、红旗自研的顶级EDA软件,在一排排巨大的服务器集群上,开始疯狂地运转。
它们像一群拥有超凡智慧的“数字工匠”,接过了这张复杂的“思想蓝图”。
首先是“逻辑综合”。
软件将由人类工程师用高级语言描述的芯片功能,自动翻译成了由数百万个逻辑门(与门、或门、非门)构成的底层电路语言。
紧接着,是更关键的“物理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EDA软件的核心算法,展现出了近乎于“魔法”般的能力。
它必须在指甲盖大小的一块硅片上,为超过五百亿个晶体管,找到它们各自最合理的安放布局。
然后再用比头发丝还细数万倍的、总长度加起来可以绕地球数圈的金属导线,将它们完美地连接起来。
这是一个比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的规划都复杂亿万倍的工程。
无数条代表着导线的彩色光带,在三维的芯片结构模型中,如同神经网络般,飞速地生长、交错、连接、优化……
三个月后,芯片的设计便宣告完成。
一张完美的、包含了数百层复杂电路的芯片物理设计图正式生成。
“创世纪”的第一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