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天链的脉动,激光的握手

首次发射的巨大成功,如同注入全球航天领域的一针强心剂,其带来的震撼与涟漪,持续发酵了整整一个月。

红旗航天没有停下脚步。

文昌发射中心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星光工厂生产出的织女星卫星,被源源不断地运抵发射场,而经过快速检修和维护的【神行者九号】可回收火箭,也如同勤勤恳恳的太空巴士,以每月一次的惊人频率,不断地将乘客们送上太空。

第二个月,六十颗。

第三个月,又是六十颗。

短短一个季度,近地轨道上,已经有了一百八十颗“织女星”在稳定运行。

它们像一圈疏密有致的钻石项链,环绕着蔚蓝色的地球,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球主要陆地板块的“天网”雏形。

“天网”带来的改变是立竿见-影的。

无数生活在网络盲区的用户,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文明的脉搏。

然而,随着卫星规模的急剧扩大,一个根本性的技术瓶颈,也如期而至,摆在了何维的面前。

洛城,红旗集团总部,战略指挥中心。

一幅巨大的全球实时数据流动态图,正展现在何维和一众核心技术负责人的面前。

密集的蓝色光点代表着天上的织女星,它们与地面上的绿色光点用户之间,连接着无数细密的数据链。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数据之海中,却存在着几个巨大的“黑色旋涡”。

通信总工程师指着太平洋中央那片巨大的黑色区域,神情凝重地报告:“何总,‘数据黑洞’的问题,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每一颗‘织女星’,本质上只是一个太空中的信号中继器。它接收地面用户的请求,然后必须将这个请求,转发给我们遍布全球的地面关口站,才能真正接入互联网。这个模式,决定了‘天网’的覆盖范围,受限于我们地面站的覆盖半径。”

他切换画面,调出了一组数据模型:“当卫星飞越大洋、飞越两极、飞越那些我们不可能部署地面站的无人区时,卫星就成了一座‘数据黑洞’。无论下方的地面上有多少用户需要连接,卫星都无法为他们提供服务,因为它自己‘断网’了。”

一艘远洋货轮正在太平洋上航行,它的上空,飞过了十几颗织女星。

然而船员们的手机上,代表“天网”的星辰图标,却始终是灰色的。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缺陷。

如果无法解决,那“天网”所谓的“全球无死角覆盖”,将永远是一句空话。

会议室内的气氛有些压抑,所有人都清楚这个问题的棘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