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他们还在PPT造火箭,我们已经开始“太空搭积木”!

【天梯一号】核心节点舱的成功部署,如同一颗投入深海的探针,悄无声息。

却在何维的战略版图上,搭建了稳固的基石。

外界对此一无所知。

“自由天空联盟”依旧沉浸在他们宏伟的“三叉戟”计划所带来的舆论狂欢之中,他们的工程师团队正在为火箭第一级究竟该采用几台BE-4引擎而争论不休,他们的公关部门则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描绘着那枚还存在于PPT上的巨型火箭,将如何带领自由世界重返太空荣耀之巅。

在他们看来,红旗航天那种按部就班、甚至有些枯燥的“月度出租车”业务,不过是在低端市场“捡钢镚”,早已不配作为他们的对手。

然而,正是这种由傲慢所催生出的战略短视,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场“奇观”——或者说“神迹”,创造了绝佳的掩护。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文昌航天发射场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于工业化生产线的高频运转状态。

第一个月,四次发射。

第二个月,四次发射。

平均每周,都有一枚【神行者一号】拔地而起,那精准到可以用秒来计算的发射周期,让全球所有航天机构都感到头皮发麻。

超级工厂流水线所带来的恐怖产能,在这一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标准的“太空出租车”商业任务,搭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量不等的小卫星。

每一次,红旗航天都能从中获得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的丰厚利润。

从商业上看,这已经是让所有竞争对手都为之绝望的、无可匹敌的印钞效率。

但只有在红旗航天的核心控制室内,那一小群掌握着最高机密权限的工程师们才知道,这些利润丰厚的商业任务,不过是另一场更加宏大行动的“顺风车”而已。

第一次发射,在整流罩的剩余空间里,塞进去的是【天梯二号·能源模块】。

它本质上是一套巨大的、可折叠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板,以及配套的高效锂硫电池组。

第二次发射,“顺带”的是【天梯三号·燃料储罐】。

一个轻量化的、经过特殊隔热处理的、用于储存液氧甲烷的球形储罐。

第三次发射,运上去的是【天梯四号·对接适配器】,一个拥有多种不同标准对接接口的“万能插座”,用于兼容未来可能对接的不同国家的飞船。

第四次……

第五次……

这种“蚂蚁搬家”式的建设方式,持续不断地进行着。

每一次商业发射,都在完成对客户承诺的同时,像一个勤劳的工蚁,将一块“太空母港”的“建筑材料”,精准地投放到【天梯一号】所在的特殊轨道附近。

每一次,“太空拖船”【祝融二号】都会被激活,将这些零散的模块,一个个地拖拽到核心节点舱的周围,让它们以一种松散但有序的方式,伴随着节点舱一同飞行,形成一个奇特的“太空建筑工地”。

……

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

这里拥有着全世界最先进、最灵敏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负责追踪轨道上每一片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