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枚带着英雄伤痕的【神行者一号】缓缓驶入灯火通明的整备车间时,一场颠覆传统航天认知的工作模式,正式拉开序幕。
车间里没有传统国营厂那种按部就班的缓慢节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似于互联网公司“敏捷开发”般的高强度、快节奏氛围。
数百名工程师被分成了十几个小组,分别负责箭体结构、燃料管路、发动机、飞控系统等各个部分,以并行的方式展开工作。
无损探伤的超声波设备、检查线路的万用表、分析金属疲劳的光谱仪……
各种设备同时运转,海量的数据流,实时汇入指挥中心由【昆仑引擎】支持的数字孪生数据库。
那些从国家航天体系过来的老专家们,起初还想用他们那套严谨但繁琐的工作流程来指导工作,但很快,他们就震惊地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这里的节奏。
“三号发动机燃料预阀门,发现微米级金属疲劳裂纹!重复,三号机预阀门发现疲劳裂纹!”
下午三点,无损探伤小组的一声高喊,让整个车间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这枚阀门是发动机点火前的关键组件,一旦在空中失效,后果不堪设想。
一位姓张的老专家立刻赶了过来,看着屏幕上被放大了数百倍的裂纹图像,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他下意识地按照传统流程思考,脱口而出:“麻烦了!快,联系阀门供应商,把数据发过去让他们分析。同时准备备件申请,这个流程走下来,最快也要两个月……”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个沉稳的声音打断了。
“不用。”
何维不知何时已经站到了他身后,目光锐利地盯着屏幕。“我们自己解决。”
“自己解决?”张专家愣住了,“何总工,这不是开玩笑的!这种高压特种阀门,我们没有原始设计图纸,更没有相应的制造和测试能力,怎么解决?”
“谁说我们没有?”何维嘴角微微上扬。他没有过多解释,直接拿起对讲机,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命令道:“设计组、材料组、制造组负责人,三分钟后,到三号发动机旁,现场开会!”
三分钟后,几个不同领域的顶尖工程师已经围在了巨大的【祝融一号】发动机旁。
张专家站在一旁,抱着手臂,想看看何维到底要怎么“胡闹”。
只见何维将终端电脑上的裂纹数据,直接上传到了【昆仑引擎】支持的数字孪生分析模型中。
“立刻对该阀门进行应力仿真,计算剩余安全寿命,并逆向工程出其结构,提出三种以上的优化设计方案。”
随着何维的指令下达,中央数据库的算力开始疯狂运转。
在众人震撼的目光中,屏幕上,那枚阀门的完整三维结构图在短短几十秒内就被逆向构建了出来。
紧接着,数字孪生模拟出阀门在高压高频工况下的受力情况,那道微米级的裂纹被用醒目的红色标注出来,并清晰地展示了它在未来数次点火后,将如何快速扩展并导致最终的结构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