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钢铁交响曲

【神行者】这个名字,伴随着那张充满了未来感的设计图,如同燎原的星火,瞬间点燃了整个基地的激情。

攻克了“黑障区”通信难题,意味着通往可回收火箭的所有理论和技术障碍,都已被清除。

剩下的,就是将那张宏伟的蓝图,一步步地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何维正式下达了第一枚【神行者一号】测试箭(内部代号:SXZ-T1)的总装命令。

文昌发射基地的生产节奏在这一刻被提到了极限。

巨大的垂直总装厂房里灯火通明,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和顶级技师,从红旗工业全国各地的分部被紧急调集而来。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割的微尘味、电路板焊接的松香味,以及所有人因为高度兴奋和专注而散发出的,混杂着汗水与梦想的独特气息。

第一批定型的九台【祝融一号E型】发动机,如同九颗等待加冕的黑色钻石,被小心翼翼地从测试区运抵总装车间。

它们静静地排列在巨大的支架上,简洁而充满了力量感的金属外壳下,蕴含着足以撕裂苍穹的恐怖能量。

按照计划,它们将被安装在直径为3.7米的箭体底部的承力结构上。

然而,就在总装开始的第一天,一个看似基础,却又无比棘手的结构性难题,如同一道冰冷的深渊,横亘在了所有结构工程师的面前。

“不行!何总工,这个方案绝对不行!”

在总装车间的现场会议室里,负责箭体结构设计的老工程师张怀民,指着电子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激动得满脸通红。

屏幕上显示的,是传统的火箭多发并联结构:一个简单的圆环形承力件,九台发动机像挂件一样,被“挂”在圆环上。

“这种‘承力环’结构,在一次性火箭上是成熟可靠的。它只需要考虑火箭在发射上升阶段,由下至上的单向推力传递。”张怀民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但是,我们的【神行者一号】是要回收的!是要垂直降落的!”

他调出【昆仑引擎】的模拟动画。

画面中,一枚虚拟的火箭正在进行着陆。

当着陆腿接触地面的瞬间,巨大的冲击力从四个着陆点,反向地、非对称地、猛烈地冲击着整个箭体结构。

“你们看!”张怀民指着模拟中那已经变成刺目红色的“承力环”,“在着陆的瞬间,整个箭体的重量,都会通过这个薄薄的圆环,传递到九台发动机的机体和喷管上!更何况,我们还要考虑侧风、海浪摇晃等带来的额外剪切力!这种设计,就算着陆成功,九台昂贵的发动机,也早就被这股反向冲击力给震坏了!我们回收回来的,只会是一堆废铁!”

张怀民的分析,如同当头棒喝,让所有人都冷静了下来。

他们这才意识到,“可回收”,这两个字,意味着对火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颠覆性的要求。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只用考虑“如何飞上去”的单程票。

它是一个需要同时考虑“飞上去”和“落下来”的双程闭环系统。

一个全新的,无人涉足过的工程禁区,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

“那我们该怎么办?”年轻的工程师们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那个总能创造奇迹的身影。

何维缓缓地走上前,平静地看着那个在模拟中不断闪烁着红色警报的“承力环”。

“老张的分析,完全正确。”他首先肯定了张怀民的专业性,“我们不能用旧地图,去寻找新大陆。传统的承力结构,必须被彻底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