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位于平台的指挥中心。
一场由何维亲自主持,集合了发动机控制、飞行控制、船舶工程、测控通信等所有相关领域专家的紧急会议,立刻召开。
“最简单的方案,”飞控小组的负责人率先发言,“是利用高精度的差分GPS信号。我们在平台上设置一个GPS基准站,将修正信号实时地发送给正在返航的火箭。火箭的飞控系统,就可以根据平台的实时位置,在最后几秒钟,动态地修正自己的着陆弹道。”
这个方案,听起来合情合理,也是目前航天界的主流思路。
然而,何维却毫不犹豫地直接否决了它。
“不行。”他的语气斩钉截截。
“为什么?”飞控小组负责人不解地问道。
“两个原因。”何维伸出两根手指。
“第一,技术原因。民用的GPS信号,即使经过差分修正,其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也需要几秒钟的解算时间。它的更新频率,跟不上海浪那瞬息万变的随机起伏。更重要的是,它在垂直高度上的误差,远大于水平误差。这恰恰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
“第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何维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充满了战略家的冷静,“GPS是美国人的。它的所有权、解释权、控制权,都在五角大楼手里。在和平时期,它或许是一个可靠的工具。但未来呢?当我们的商业航天,发展到足以威胁他们利益的时候,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我们的火箭即将着陆的那几秒钟,对特定区域的信号,进行干扰、加密,甚至是欺骗?”
“我们不能,也绝不可以,将我们整个可回收火箭体系的最后一环,这个最关键的‘临门一脚’,建立在别人技术上。”
“我们的眼睛,必须是我们自己的。”
何维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何维思考问题的维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了关乎整个体系生死存亡的战略安全高度。
“那我们该怎么办?”王建国院士的声音沙哑,他想不到任何可以替代GPS的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既然天上的‘灯塔’不可靠,”何维走到电子白板前,“那我们就自己在海面上,为火箭建一座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了“东方港”号的俯瞰图。
然后,在平台的四个角落分别画下了四个点。
“我们将在这四个点,分别安装一座大功率的,可进行高速调制和编码的激光发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