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
当发动机团队的核心成员,被何维紧急召集到指挥中心时,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与沮丧。
一夜无眠,他们反复推演,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提升“可变几何涡流喷注器”响应速度的方法。
这条路似乎走到了尽头。
“我知道大家在想什么。”何维看着众人,开门见山,“你们都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回到更传统的设计路线上。”
没人说话,但沉默本身,就是一种默认。
“在你们做出最终判断之前,”何维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指了指身后的电子白板,“我想请大家,看一个全新的方案。”
白板上,正是何维熬了一夜画出的,那个在主输送管路上,增加了一个“旁通蓄压器”的异端设计。
整个指挥中心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在坚硬的管路系统中,显得无比突兀的“波纹管蓄压器”。
最初的几秒钟,是死一般的寂静。
紧接着,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充满了困惑与质疑的议论声。
“这是什么?”
“在主输送管路上加一个‘软包’?何总工,您没开玩笑吧?”
“这完全违背了管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啊!航天管路追求的是绝对的刚性和可靠性,这种柔性结构,在巨大的压力脉动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疲劳断裂风险点!”
喷注器小组的负责人李博士,更是直接站了起来,他的表情充满了焦急。
“何总工!恕我直言,这个设计,不仅解决不了POGO振动,反而会引入新的、更不可控的故障模式!这就好像为了防止汽车颠簸,我们把坚固的钢制悬挂,换成了一根橡皮筋!这在工程上是说不通的!”
李博士的话,尖锐而直接,代表了在场绝大多数工程师的心声。
他们尊敬何维,但他们更相信自己几十年学来的,那些被无数次验证过的,写在教科书里的工程学铁律。
而何维眼前的这个设计,正在公然地,向这些铁律发起挑战。
面对团队的集体质疑,何维没有生气,反而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小李博士,你说得很好。”他看着那位因为激动而脸红的年轻人,“你能看到柔性结构带来的疲劳风险,说明你是一个合格的,严谨的工程师。”
“但是,”何维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一个卓越的工程师,除了要看到风险,更要看到风险背后所蕴含的,全新的机遇。”
“你们只看到了这根‘橡皮筋’的脆弱,却没有看到它‘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他走到白板前,将那个“蓄压器”的模型放大。
“我把它称为‘脉动缓冲器’。”
“它的原理,并非来自航天工程学,而是来自声学和生物力学。”
“你们都把POGO振动,看作是一个‘力学’问题。但我告诉你们,它的本质,是一个‘声学’问题。它是一种在特定频率下,被不断放大的‘压力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