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工业创世纪

三个月后。

洛城,红旗重工,“红旗智造”专属总装车间。

车间里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一个点上。

那是一台高达二十米,占地面积堪比一个标准篮球场的庞然大物。

它的主体呈深灰色,充满了厚重的工业美感,巨大的液压臂如同巨兽的肌肉,充满了力量。

这就是那台倾注了整个红旗重工无数心血的——八千吨级一体化压铸机。

今天是安装“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河图一号】模具的日子。

在车间的另一端,【洛书一号】金属3D打印机,已经完成了它长达三个月的,不间断的金属烧结。

那个曾经只存在于设计图上的,重达一百零八吨的复杂模具,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一个特制的恒温恒湿的加工区内。

它就像一块巨大的,刚刚从神殿里出土的金属浮雕,表面虽然还带着金属粉末烧结后的粗糙质感,但那种内部结构带来的震撼,足以让任何一位机械工程师为之疯狂。

“开始最后的精加工。”

何维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个工位。

他站在一个位于车间二层的中央控制室里。

在这里,他可以俯瞰整个车间的每一个角落,面前的数十块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洛书一号】和那台八千吨压铸机的各项参数。

随着他一声令下,一台红旗工业自主研发的,也是目前全世界行程最长、精度最高的——【泰山一号】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缓缓启动。

它的工作台长达二十米,足以将整个【河图一号】模具稳稳托住。

巨大的龙门框架,从模具上方缓缓滑过,主轴上安装的,是一把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由特种陶瓷制成的微型球头铣刀。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如果说,3D打印是为模具塑造了“血肉之躯”,那么接下来的五轴精加工,则是为它雕刻出最终的“灵魂”。

那些需要与高温铝液直接接触的镜面,那些用来排气的微米级气道,以及那些用来保证上下模具合模精度的定位销孔……

所有精度要求在0.01毫米以内的部分,都需要由【泰山一号】,以一种数控精度的方式,一点点地雕琢出来。

切削液如同乳白色的溪流,温柔地浇灌在模具表面。

陶瓷铣刀高速旋转,发出的声音,犹如微风拂过琴弦般的嗡鸣。

整整七十二个小时。

【泰山一号】的刀头,在【红旗工控OS】的精确数控指令下,在那块一百多吨重的“昆仑钢”上,进行了整整三天的精细加工。

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冷却液被冲洗干净后,【河图一号】模具,终于向世人展露出了它的真容。

它那巨大的模腔表面,光滑如镜,可以清晰地倒映出天花板上的灯光。那些复杂的曲面和加强筋,过渡得天衣无缝。

“吊装。”何维下达了第二道指令。

车间顶部,四台巨型天车,缓缓启动。

十六根比成年人大腿还粗的钢缆,从四个方向,稳稳地勾住了模具的吊装点。

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这颗一百零八吨重的“巨兽之心”,被缓缓地吊离地面。

它精准地向着那台八千吨压铸机,移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