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的指令如同战鼓,宣告了一场全新战役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红旗联盟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围绕着一个新的核心开始了高速运转。
京城半导体实验室和英国剑桥的ARM总部,成了这场战役的两个主战场。
何维直接将【红旗图形技术事业部】的总指挥部,设在了剑桥。
他从联盟内部抽调了上百名最优秀的中国工程师,将他们派往英国与赫尔曼·豪瑟的“并行计算架构”团队进行协同开发。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何维要的,不仅仅是GPU的设计图纸,他更看重的是,在这次合作中培养出第一批拥有国际视野和顶尖水平的中国芯片架构师。
他将“太行”系列CPU的巨大成功,和联盟背后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最强大的背书,向全世界发出了“英雄帖”。
他以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薪资水平,和完全自由的研究环境为条件,从美国硅谷挖来了几十名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并行计算领域最顶尖的天才。
一个由中国人主导,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的超豪华“GPU梦之队”,在古老的剑桥大学城里悄然组建。
这个团队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他们在何维提供的,来自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指引下,几乎是以一天一个样的速度,攻克着一个个技术难关。
他们放弃了当时主流图形芯片还在使用的“单指令多数据流”(SIMD)架构。
直接采用了何维提出的更先进更灵活的“统一渲染架构”(Unified Shader Architecture)。
这意味着他们设计的GPU,内部不再有专门负责顶点着色或者像素着色的固定功能单元。
所有的计算单元都是通用的,可以根据程序的需求,动态地去执行任何一种图形计算任务。
这个设计理念,领先了当时的世界至少十年。
而在万里之外的京城,万润南和他信通公司的“软件军团”也没闲着。
他们面临的,是另一个同样艰巨的挑战——为这颗还在图纸上的未来“GPU”,编写驱动程序,和一套全新的3D图形应用程序接口(API)。
何维为这套API,取了一个充满了东方韵味的名字——【昆仑】。
他给万润南的指令很简单。
“我不要你们去兼容微软那个又封闭又臃肿的DirectX。”
“也不要你们去模仿那个学院派气十足的OpenGL。”
“你们的【昆仑】,必须是我们自己的标准。它要足够简单,足够高效,要能让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开发者,在三个月之内就能上手。”
“最重要的是,”何维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它必须是开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