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来自华尔街的访客

陈天生博士的回归,比钱立群那一次,要顺利得多。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的接应计划,几乎天衣无缝。

陈天生以“参加新加坡国际光通信会议”为由,顺利地离开了美国。

然后,在新加坡登上了一架直飞京城的民航班机。

整个过程,波澜不惊。

美国的情报机构,似乎并没有对这位主攻“冷门”基础科研的华裔科学家,给予足够的重视。

或者说,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如何封锁那台他们认为中国人永远造不出来的传统光谱分析仪上。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后院里,已经被人悄无声息地抽走了最关键的那根顶梁柱。

陈天生抵达京城,立刻被一辆红旗轿车,接到那座戒备森严的“国家半导体及超精密光学实验室”。

他看到了钱立群,这位曾经的老同事,正意气风发地指挥着一群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在一尘不染的超净车间里,安装着他梦寐以求的分子束外延(MBE)设备。

何维将一份可以让他自由支配,金额高达五千万人民币的“项目授权书”,放在他的面前。

这位在贝尔实验室里,坐了十年冷板凳的科学家,他那颗早已被现实消磨得几乎失去激情的心,再一次为“理想”和“尊重”狂热地跳动起来。

“何总工,钱主任……”

他看着眼前这一切,看着那些为他准备好的,全世界最顶尖的实验条件,还有那群眼中充满了求知欲的年轻学生。

他的眼眶红了。

“我什么都不说了。”他扶了扶眼镜,深吸一口气,“给我半年时间。我要让全世界第一台,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光谱分析仪,在我们中国诞生!”

……

第二只鸿雁,顺利归巢。

何维的布局完成了最关键的一环,接下来就是等待。

等待那份被他亲手投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鱼饵”,引来那些敏锐而又贪婪的金融巨鳄。

时间,过去了五个月。

洛城,红旗工业集团总部。

联盟成立的喧嚣已经渐渐平息。

一切都进入了一种高速而又有序的发展的快车道。

联盟内部的企业,通过技术共享和专业化分工,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

一批批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标准化“红旗动力”模块,源源不断地从各个工厂下线,汇集到洛城的总装基地。

而红旗集团自己的“工业母机”项目,也在陈博的带领下,取得了重大突破。

那台集成了他们所有心血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X-02”型五轴加工中心,终于成功下线。

它的精度和稳定性,虽然还比不上德国最顶尖的机型。

但它已经足以满足集团内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精度加工需求。

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工业联盟,拥有了可以自我复制,自我升级的造血能力。

一切,都在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这天上午,林秋宜拿着一份英文传真,快步走进了何维的办公室。

她的脸上,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