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工业集团就像一个刚刚启动的,巨大而精密的战争机器。

无数的齿轮开始加速啮合,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但身处风暴中心的何维,却反而变得比以前更“清闲”了。

他将各个实验室的具体研发工作,完全下放给了许林如、白孟德、孙正平这些他亲自挑选出来的“方面大员”。

他充分地给予他们信任和资源,从不干涉他们的具体技术路线。

他要做的,只是像一个站在山顶的棋手,为他们指明大方向,并在最关键的节点上,给予点拨。

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那个庞大而寂静的“废品博物馆”。

每天,他都会花上几个小时,带着林秋宜,在那堆积如山的钢铁遗骸中穿行。

对他来说,这里不是坟场,而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启示】AI在他的视野中,将每一台残破的机器,都还原成了最初的三维模型,并且分析出它当年失败的所有原因。

他看到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那台因为“共振疲劳”而断裂的涡轮轴,也看到了法国斯奈克玛公司那台因为“燃油雾化不均”而烧毁的燃烧室

他像一个冷静的法医,解剖着一个个工业巨头的“尸体”,汲取着他们用数亿美元的失败换来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比任何一本教科书上的理论,都更加珍贵。

林秋宜则拿着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录着何维的每一句“自言自语”。

“这个导流叶片的设计太蠢了,气流在这里会产生巨大的分离涡流,白白损失了至少百分之五的效率。”

“看这个轴承的安装方式,他们为了维修方便,牺牲了太多的结构刚性。难怪它的振动一直超标。”

一开始,林秋宜还只是把这些话当成何维随口的点评。

但很快,她就发现,何维的这些“点评”,组合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关于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纲要!

他不是在看废品。

他是在脑海中,推演着一场又一场虚拟的设计和试验。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了眼前的燃气轮机,投向了那片更加广阔的,属于天空的领域。

这天下午,何维正带着林秋宜研究一台报废的苏联雷达的波导管。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陈博像一阵风似的,冲进了仓库,他的脸上,带着无法抑制的狂喜。

“何何总工!成了!成了!”他激动得说话都有些语无伦次,“成了!”

何维放下手里的波导管,平静地看着他:“什么成了?”

“新发动机!‘红旗动力II型’,我们的军用增压版!”陈博喘着粗气,用力地挥舞着手里的一份报告,“最后一项,十万公里不间”断耐久性路试,刚刚跑完了!所有数据,完美!完美得无可挑剔!”

“哦?”何维的眉毛一挑。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

这意味着,他们为军方准备的第一批正式量产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交付的条件。

“我马上就让陆总去跟军代表联系!”陈博兴奋地说,“咱们得赶紧开个庆功会!这可是咱们集团成立以来,打赢的第一场大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