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德国专家的考验

她惊奇地发现,当她理解了这些核心逻辑之后,再去看那些天书一样的德文资料,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工艺流程,都变得清晰、有条理起来。

她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翻译者,她开始能够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意图。

当时钟指向午夜十二点时,林秋宜合上了最后一本资料。

她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那双眼睛,却前所未有地明亮。

“我准备好了。”她对何维说,语气中充满了新生般的自信。

当天深夜,一辆挂着外交牌照的轿车,悄无声息地驶入了红星厂的招待所。

两位来自东德的专家,比预定时间提前了整整十个小时,抵达了。

第二天一早,欢迎仪式被极度简化。

没有锣鼓喧天,只有孙厂长带领着所有中层干部,在实验室门口列队鼓掌。

两位德国专家走了下来。

为首的,是一位六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表情严肃,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

他叫克劳斯·里希特,是东德最权威的热处理专家,也是一个以严谨和刻板着称的“技术警察”。

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叫汉斯·施密特,是里希特的得意门生,眼神锐利,充满审视。

他们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皮鞋擦得锃亮,与红星厂粗犷的工业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简单的寒暄过后,里希特开门见山,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德语说道:“孙厂长,感谢你们的热情。但是,时间宝贵,我们更希望能立刻开始工作。请带我们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室。”

林秋宜站在何维身边,沉稳地将这句话翻译了出来。

一行人走进了那间被何维“土法改造”的实验室。

当看到那台用各种零件拼接起来,充满了暴力美学,看上去随时都可能散架的“离子渗氮炉”时,两位德国专家的眉头,都不易察得地皱了一下。

尤其是年轻的汉斯,他的嘴角,甚至闪过一丝轻蔑的冷笑。

他们见惯了西德和瑞士那些如同艺术品般的精密设备,眼前这个东西,在他们看来,简直就像一个乡下作坊里的玩具。

会议开始。

里希特看都没看刘总工准备好的那些厚厚的报告,而是直接把目光投向了何维。

“何维,是吗?”他扶了扶眼镜,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天然的压迫感,“我在柏林,已经看过你送去的那份精彩的展品。现在,我更想听听它的理论基础。请问,你们在进行辉光放电时,如何解决阴极弧光放电的抑制问题?据我所知,这在不稳定的电场环境下,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问题,尖锐而致命。

它直接跳过了所有表面问题,直击这门技术最核心、最难解的痛点。

所有人都看向了何维,连刘总工都紧张得手心冒汗。

何维没有开口。

他只是给了身边的林秋宜一个鼓励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