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声音因为疲惫而有些沙哑,但眼神坚定。作为科学家和实际上的后勤保障负责人,她深知持续性的重要。
李振邦双手按在铺着旧海图的桌子上,身体前倾,语气同样不容置疑:“林博士,我理解你的担忧。但这里是锈海,是龙宫门口!我们失去了‘希望号’,外面的怪物随时可能发现我们!防御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的屏障,任何生存建设都是空中楼阁!我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手时刻警戒,加固工事,甚至主动派出侦察小队摸清周边情况!人力就这么多,必须优先用于刀刃上!”
他的考虑同样基于残酷的现实。作为军事主官,保护队伍免受威胁是他的首要职责。
会议的气氛有些僵硬。最终,在李振邦的坚持下,防御和侦察计划被优先执行,但他也做出让步,同意抽调少量非关键岗位人员协助林薇进行水资源收集和初步的环境样本分析。这是一种脆弱的平衡,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共同压力之下,但分歧的种子已经埋下。
在“远航者”号指挥室最内侧,一个用临时隔板和不多的防辐射材料搭建的简易隔离舱内,吴锋静静地躺着。他依旧昏迷不醒,脸色苍白,但生命体征监测仪显示他的心跳、呼吸、血压都维持在平稳水平,甚至过于平稳,不像一个重伤昏迷的人。
林薇在忙碌的间隙,总会过来查看他的情况。她记录着他的生理数据,眉头越皱越紧。除了生命体征的异常平稳,吴锋的脑波活动图更是呈现出一种她无法理解的活跃状态,时而剧烈震荡,时而陷入深谷,模式混乱而复杂,远超正常昏迷病人的范畴。
更让她心中疑窦丛生的是,她几次在记录数据时,无意间注意到放置在隔离舱角落的一个水杯——里面是为了监测环境湿度而特意盛放的一点锈海水——水面会泛起极其微弱的涟漪。那涟漪并非来自船只的晃动或人员的走动,其波动频率,与她同时监测到的吴锋脑波活动的某些峰值,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同步性!
小主,
一次,两次……次次如此。
林薇不动声色地调整了监测设备的位置,将一个更精密的振动传感器靠近那个水杯,并将数据与吴锋的脑波实时比对。结果让她后背升起一股寒意:同步率高达87%!
这绝非巧合。
锈海……病毒……异常活跃的脑波……同步的水体波动……
一个大胆而可怕的猜想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吴锋的状况,或许不仅仅是因为重伤。他可能正在与这片被诅咒的海域,或者说与导致这一切的病毒本身,发生着某种未知的深层次互动!
她没有将这一发现立即告知李振邦。军队需要稳定,需要专注于眼前的生存和防御。而且,这现象太过离奇,需要更多的观察和证据。她只是默默地将所有数据加密保存,加强了对吴锋的监控,心中的忧虑却如同外面的锈海一般,深不见底。
断锚湾的夜晚,降临得格外迅速。天空是永恒的铅灰色,没有星光,只有锈海深处偶尔泛起的磷光,像是地狱窥视人间的眼睛。防御工事上的探照灯划破黑暗,在海面和残骸间扫视,光束中飞舞着带着金属反光的细密尘埃。
战士们抱着枪,蜷缩在冰冷的掩体后,轮流休息,警惕着任何风吹草动。普通幸存者挤在相对安全的舱室里,分享着微薄的食物,低声交谈,眼神中交织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眼前安宁的珍惜。
这片由钢铁坟墓构筑的临时港湾,在无边无际的锈海中,渺小得宛如狂风中的烛火。它提供了短暂的喘息,却也聚集了更多的未知与危险。前方的龙宫沉默矗立,仿佛在等待着这些不速之客,自投罗网。
断锚湾,既是希望的新起点,也可能是通往最终覆灭的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