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断锚湾

几名医疗兵迅速将小李抬到相对干净的区域,剪开衣物,用珍贵的纯净水反复冲洗伤口,但溃烂依旧在蔓延。止痛针的效果微乎其微,小李的惨叫声逐渐微弱,最终陷入休克,生命体征急速下滑。

这一幕,如同冰冷的锈水,浇灭了很多人心中刚刚燃起的一丝希望之火。对环境的恐惧,从未如此具体、如此狰狞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这锈海,不仅仅是看起来可怕,它是真正能吞噬血肉的炼狱。

小李最终没能挺过去。他的尸体被小心地用多层防水布包裹,进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后,沉入了锈海。没有鲜花,没有墓碑,只有无声的哀悼和更加沉重的决心。他的牺牲,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进所有人的心里,提醒着他们所处环境的极端残酷。

牺牲的阴影笼罩着断锚湾,但生存的本能驱使着人们继续行动。

林薇强忍着悲痛和不适,迅速组织起医疗和科研团队。他们在“远航者”号一个相对完整、通风较好的上层舱室里建立了临时医疗点和实验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优先建立水净化系统!”林薇指挥着技术人员,将带来的反渗透膜组件、活性炭过滤器与一台还能工作的柴油发电机连接起来。这套系统是从基地带出来的宝贵遗产,效率有限,但它是获取安全饮用水的唯一希望。“收集雨水!检查所有容器!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净化系统!”

同时,她安排人员设置环境监测点,持续检测空气成分、辐射水平和生物信号。小李的死亡让她对锈海的毒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她必须为所有人建立一套最基本的生存标准。

另一方面,李振邦带领的战斗人员则像工蚁一样,在残骸间穿梭,构建防御圈。

清理工作伴随着零星的交火。货轮残骸内部并非空无一物,阴暗的角落、淤塞的通道里,栖息着一些适应了锈海环境的小型变异生物。最常见的是被称作“锈斑蟹”的小型甲壳类,它们体型只有巴掌大,甲壳颜色与锈蚀环境完美融合,行动迅捷,口器能分泌弱酸,虽然不致命,但被咬伤会引起剧烈疼痛和伤口感染。还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线虫蛭”,细长如线,能钻透防护服的缝隙,吸附在皮肤上吸血,难以察觉。

战士们用刺刀、工兵铲和精准的点射清理着这些“原住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重火力被架设到关键位置:一挺幸存的85式高射机枪被加固在“远航者”号的船首,俯瞰整个湾口;两挺95式班用机枪被布置在两侧翼的残骸制高点,形成交叉火力;仅存的几具69式火箭筒和PF-98式120毫米火箭筒被集中起来,作为应对突发重型威胁的底牌。

防御圈在汗水和警惕中初步成型,但资源的匮乏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

“弹药清点完毕。”军需官向李振邦汇报,脸色凝重,“步枪弹平均每人不足1.5个基数,机枪弹更少。火箭筒弹药只剩7发。重机枪弹链……不到三条。”

李振邦沉默地看着清单,手指在“燃料”一栏上敲了敲:“还能支撑发电机运转多久?”

“如果只保障最低限度的净水和通讯,最多四十八小时。”

食物同样紧迫。清点出的密封食品需要严格配给,大部分是过期的压缩饼干和少量肉类罐头。尝试捕捞锈海鱼类的工作由几名有经验的老兵进行,但捞上来的鱼形态怪异,鳞片坚硬,眼睛浑浊,林薇严禁食用,直到完成毒性分析。

资源的极端匮乏,导致了林薇与李振邦之间第一次公开的意见分歧。

在当晚的临时指挥部会议(就在“远航者”号的船长室举行,墙壁上还残留着旧海图的痕迹)上,林薇坚持道:“李队,我们必须将更多人力投入到生存资源的获取上!净化系统需要扩大,我们需要尝试在相对‘安全’的残骸区域建立小型种植棚,哪怕只能种出一点藻类或蘑菇!燃料必须优先保障水和实验设备的电力!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再坚固的防御圈也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