坞底的积水被彻底抽干。
阳光照进船坞,在潮湿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何维站在坞底坚实的土地上。
两侧是高耸的坞墙。
墙体上“竹筋石骨”的结构清晰可辨。
身后那扇巨大的浮动沉箱闸门挡住了外海的潮声。
主体工程完成了。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老师,接下来我们做什么?”林沐的声音在空旷的船坞里显得很清晰。
周围的工匠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目光汇聚到何维身上。
何维的视线缓缓扫过现场。
从坞口闸门,到两侧坞墙,最后定格在坞底那条长长的中轴线上。
“现在,我们还要为干船坞安装龙骨墩,支撑木和龙骨水车。”
他伸手指着中轴线,下达第一个命令:“陈岩,我需要你用整块的花岗岩做出一百个龙骨墩。用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硬木,或者整块的花岗岩。它们的顶面,必须处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些龙骨墩用于在坞内水排干后,从两侧支撑进入干船坞的船只,防止其倾倒。它是干船坞的脊梁。”
他的目光看向船坞末端的陆地。
“在那里,安装一台巨型人力绞盘。我们需要用它,将入坞的船只拖拽到位。”
何维的指令清晰明确。
刚刚还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工地,立刻进入了新的工作状态。
安放龙骨墩是第一项挑战。
将重逾百斤的材料精准地运送到十几米深的坞底,难度极大。
陈岩和他的团队用木质轨道和滑轮组,控制着巨石缓缓滑下坞底。
真正的难题是校准每一块龙骨墩的高度。
何维的方法简单得出人意料。
他让工匠们沿着中轴线,挖出一条极浅、笔直的水槽,然后从引入海水灌满。
“水在静止时永远是平的。”何维对陈岩解释道,“以这条水线为基准,测量每一块龙骨墩顶面到水面的距离。我要求这个距离,完全相等,这样就能保证所有的龙骨墩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帮陈岩解决了一个复杂的工程难题。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坞底成了一个巨大的精密仪器。
石匠们反复打磨着巨石,木匠们则拉着浸油的麻绳,一遍又一遍地比对着那道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的水线。
最终,一百块龙骨墩如同一列沉默的卫兵,整齐地排列在船坞的中轴线上。
与此同时,地面上的工程也在同步进行。
二十台经过强化的重型龙骨水车被固定在石砌平台上。
它们的叶片更宽,传动轴更粗,甚至在关键的连接处用上了打磨光滑的青铜轴承,以减少摩擦。
工匠们打通坞墙内的管道口,用巨大的竹管和涂满海漆麻膏的法兰盘,将管道与水车的入水口密封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