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神文的载体:纸与笔的诞生

“识字运动”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铜都城。

白天,阿月在何维的指导下,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一位“女师”。

她将何维教授的那些神奇“神文”,用清脆的声音和生动的比喻,教给那些好奇的孩子。

他们在专属的学堂里,用小树枝在沙地上歪歪扭扭地描画着那些新生的文字,整个聚落充满了稚嫩的琅琅读书声。

夜晚,大人们则在劳作之后,聚集在篝火旁,对着何维白天写下的字,一遍遍地模仿和记忆。

然而,三天之后,一个新的,也是更深层次的困境,浮现出来。

沙地上的字,风一吹就散了。

木炭画在木板上,手一蹭就花了。

笨重的石板,可以承载律法的威严,但它无法承载日常的知识和计算。

工匠总不能每天扛着一块几十斤重的石板去记录熔炉的温度变化。

管理者也无法用刻刀,在骨片上快速地记下一笔笔繁琐的功劳股账目。

文字,虽然诞生了,但它太“重”了。

它被囚禁在沉重的石头和骨片上,无法流动,无法普及,无法真正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

这天下午,何维在一个刚刚由山民工匠搭建好的,带有窗户和桌椅的宽敞泥草屋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专属课业”。

燧长老、渔、商、矛、坚,五位核心人物,都盘腿坐在铺着兽皮的地面上。

他们面前,各放着一小堆沙子和一根树枝。

阿月则作为助教,在一旁纠正着他们笨拙的笔画。

这是何维给他们布置的“课业”:复习前几天学过的五十个汉字。

何维则在给他们上“小灶”,教他们更复杂的组合字和最基础的算术应用。

“矛,”何维指着一个写在木板上的算式,“你的队伍昨天伐木三十四棵,今天伐木二十七棵。总共多少棵?”

矛的脸憋得通红,他看着“34+27”这个算式,在沙地上用树枝划了半天,又掰着自己和身边坚的手指头,算了半天,才不确定地挤出一个答案:“六……六十一棵?”

“对。”何维点点头,“现在,让阿月教你怎么把它写下来。”

阿月走到矛的身边,耐心地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地在沙地上教他书写“六十一”和那串代表着加法的符号。

矛看着阿月那灵巧的手,再看看自己笨拙的动作,急得满头大汗。

他画出的线条,颤抖、错乱,最后变成一滩毫无意义的涂鸦。

“首领,”渔放下了手中的树枝,她是最先放弃在沙地上练习的人,“这东西不行。沙子,记不住东西。”

她从怀里,拿出一块巴掌大的、鞣制得非常柔软的鹿皮。

“这个好一点,但还是不行。”她用指甲在鹿皮上划了一下,留下一道浅痕,“我们可以用烧过的骨锥在上面烙印,但太慢了,而且一块好皮子,也记不了几个字。我们风之刺客侦察到的地形和信息,根本没办法快速地画下来带回来。”

燧长老也叹了口气:“是啊,首领。熔炉的很多精妙火候,错过了就错过了。我试着用木炭记在木板上,可还没等拿给学徒看,就模糊不清了。”

商、矛、坚三人虽然说不出这么深奥的道理,但也拼命点头,表示认同。

对他们来说,学字已经够难了,找不到一个好用的“本子”,更是让他们烦躁不堪。

何维看着他们,知道时机到了。

文字的渴望,已经在这群核心人物的心中,生根发芽。

但是,所有人都遇到了困境,需要一种轻便的记录文字的载体。

何维站起身,走到泥草屋的一角。

那里,放着几个陶缸。

他走到一个陶缸前,从中捞起一团湿漉漉、散发着古怪味道的、如同烂泥般的糊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