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色人生

景泰八年的冬天,十一岁的朱见深在一片悲戚中,披上了那身对他而言过于沉重的龙袍。

坐上了乾清宫那冰冷的、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宝座。年号“成化”,寓意“成就德化”。寄托着臣子们对新时代的期望。

然而,对于这位少年天子而言,扑面而来的并非只有荣耀,还有无边无际的、令人窒息的压力。

他比历史上早八年登上这权力的舞台。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失踪后宫廷的冷暖,记得自己太子之位摇摇欲坠时的惶恐。

记得叔父皇帝时而温和时而复杂的目光…这一切造就了他敏感、缺乏安全感的性格。

在他看清百官前,他决定藏拙,他表现得完全符合一个骤然失去庇护、又被推上高位的小孩模样:沉默、怯懦,甚至有些木讷。

每当大臣们奏事时,他总是低垂着眼帘,手紧抠着龙椅的扶手,很少主动发言。

他深知自己任何一句带有倾向性的话,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和利用。

因此,他强迫自己养成绝不轻易表态的习惯,用沉默和“依例办理”来保护自己。

被问及时,大多说:“依先生们的意思办就好。”或者“于先生认为该如何?”

他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只是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吸收着朝堂上的一切信息:

谁和谁是一党,谁提出了反对意见,谁又保持了沉默,…但他绝不表露自己的好恶。

朱见深会暗中审视着每一个接近他的人。

官员们一个细微的表情、一句无意的话语、甚至行礼时姿态的差异,都会被他记在心里,默默分析。

他在评估,哪些人是真正为国为民,哪些人只是趋炎附势,哪些人又可能包藏祸心。

只有在回到自己的宫殿,身边只剩下万贞儿时,才会稍稍放松。

靠在万贞儿身边,从她那里汲取可靠的温度和安全感。

与朱见深相比,昔日长兴公府那个虎头虎脑的小世子陈继曜就幸福多了。

如今已是二十左右的青年。气质温和,与其父陈怀安的沉稳端方不同,更多了几分闲适与洒脱。

他的人生轨迹,并未遵循其名字继承门楣、光耀世家的期许。

他对波谲云诡的朝堂政治缺乏兴趣,虽靠着恩荫得了个虚衔,但从不主动钻营,对官场应酬也是能避则避。

这让一些期望长兴公府再出一位股肱之臣的旧部略感失望。

然而,他却另有所好,并且找到了绝佳的搭档——他的姑姑,一直未曾婚嫁、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家族事业的陈念恩。

陈念恩也敏锐地发现,这个侄儿虽不喜官场,但于经营之道颇有想法,且性情豁达,不易被琐事困扰,是个极好的生意伙伴。

陈继曜常常笑着对父亲陈怀安说:“爹,朝堂上有您和…二叔(指陈兴)撑着就够了。”

儿子我还是跟着姑姑学做生意自在,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增长,比看那些奏疏条文有意思多了。”

陈怀安虽有些许遗憾,觉得下一代不能在父亲辅佐大明的路上出一份力了。

但见儿子生活得开心充实,陈兴也并不在意。家族商业还愈发兴旺,就默许了。

毕竟,经历过风雨的他,更明白“平安是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