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并未沿用教导朱瞻基通过玩物悟理或朱祁镇体验民间的老方法。他仔细观察了朱见深这个孩子:
聪慧敏感,幼年经历父亲失踪、叔父登基、自身地位微妙,内心缺乏安全感。
导致近两年越发懂事后有些口吃,但观察力极强,心思细腻。
历史上,朱见深对信任的人极度依赖,能知人善任,恢复叔父废黜的帝号显得宽和。
陈兴决定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于细微处见真章。
他命人制作了巨大的大明疆域沙盘和精细的边防地图。
“殿下,若你是守将,瓦剌从此处入寇,你当如何布防?粮草从何调运?”
说完便不再言语,任由朱见深自己对着沙盘和地图苦苦思索,偶尔才在关键处提点一二。
锻炼朱见深的全局观和战略思维,避免他因口吃而不愿发言的情况,让他用思考和行动来代替语言。
陈兴也会不时将户部一些不涉机密的基础钱粮册目“借”来讲课。
“殿下,你看,京营一卫兵马,一年需饷银、粮秣、器械折合多少两银子?”
“陕西一县大旱,减免税赋并赈灾,需动用库银几何?这些银子,又从何处节省或调拨而来?”
让朱见深直观地感受到,治国就是一本巨大的账册,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和民生疾苦。
陈兴还发现朱见深对色彩和形状极为敏感,或许这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口。
陈兴加以引导。找来精美的瓷器、画作,带朱见深去看工匠制作珐琅、烧制琉璃。
但不止于欣赏。
“殿下可知这瓷釉中的靛蓝,来自何种矿物,产自何地?为何此地独有?”
“这幅边关驿路图,画家为何将此处的山画得如此陡峭?是写实还是暗指行军艰难?”
偶尔陈兴会带朱见深或是登上宫墙一角,或是某些庆典仪式时,让他观察下方的官员、将士、百姓。
事后会问:
“今日那位穿紫袍的老尚书,接旨时手为何微微发抖?”
“那群候见的将领,谁神态自若,谁又焦躁不安?你觉得为何?”
这是身处深宫的皇帝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对于内心敏感的朱见深来说,反而比任何权术课都简单。
陈兴会在朱见深口吃时说:“为君者,未必口若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