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粮食与棉花

试图咬牙降价,几天就亏得血本无归。

顾客全部流向了“惠民粮铺”,他们的粮食堆在仓库里发霉,也无法偿还收购粮食的欠款。

短短一两个月内,大批中小粮商破产倒闭,哀鸿遍野。

这时,陈兴的代理人出现了。

他们“慷慨”地提出,可以以略高于陈兴售价,但远低于这些粮商成本价的价格,收购他们手中积压的粮食。

走投无路的粮商们,为了挽回一点点损失,不得不屈辱地将辛苦收购来的粮食贱卖给击垮自己的人。

通过这种方式,陈兴不仅消耗了竞争对手的库存,进一步巩固了价格控制权。

更顺势将几乎所有民间粮食供应渠道都纳入了自己掌中。

他几乎垄断了弗朗机主要城市的民间粮食命脉。

平民们对此欢欣鼓舞,他们只关心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粮食。

对“那位好心的东方男爵”和“大明商人”感恩戴德,依赖日深。

他们并不知道,自已的饭碗已经悄然交到了一个异国人的手中。

陈兴站在里斯本“神秘楼”的顶楼,俯瞰着城市。

街上,“惠民粮铺”前的队伍依旧漫长,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获得实惠的满足。

他神色平静,无喜无悲。

“惠民粮铺”的低价粮食风暴持续了数月之后,其深远的影响开始如同涟漪般扩散,最终冲击到了弗朗机社会的根基——农业。

粮食价格被长期压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对于城市平民是福音,但对于广大种植粮食的农民来说,却是灾难。

他们辛勤劳作一年的收获,拉到市场上出售,所得的钱币甚至难以换回足够的生活必需品。

更别提添置农具、修缮房屋了。所谓“谷贱伤农”,怨声开始在乡村田野间蔓延。

就在这个时候,陈兴再次出手了。

他通过各地的道观、慈幼堂、工坊以及新设立的“农务协调所”,派出手下人员,大张旗鼓地宣布了一项新的“惠民”政策:

“大明帝国急需优质棉花织布,感念弗朗机百姓之困苦,现任长兴公特允,愿以高于现今欧洲市场价整整两倍的价格,无限量收购弗朗机出产的所有棉花!”

这个消息如同投入死水中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

两倍的价格!无数农户听到这个数字,眼睛都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