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冲动了,话说大了?

西市口的一幕仍萦绕在京师街头巷尾的谈资中,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在紫禁城的文华殿内悄然拉开了序幕。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手持玉笏,面色凝重地开始陈述此番征讨麓川的军费开支:

粮草转运、军械损耗、将士赏恤、民夫征调、抚恤伤亡……一桩桩,一件件,数字庞大得令人咋舌。

他将“国库虽无亏空,然积储消耗颇巨”,的矛头指向了主持军务的陈兴和背后的武将集团。

话音落下,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文臣附和的低语。很快,一位都察院的御史便按捺不住,出列朗声道:

“陛下,太皇太后!麓川之役,虽扬我国威,然耗费钱粮着实惊人!西南一隅之地,竟耗银至此!”

“臣闻北边九镇,近年来亦屡屡奏请增饷添械,长此以往,国库何以支撑?百姓赋税何以减轻?”

“臣以为,当此战事平息之际,正应裁汰冗兵,削减北边军费,与民休息,方为治国之道!”

此言一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立刻激起了层层涟漪。

不少文官纷纷出列,引经据典,大谈“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强调财政艰难,要求压缩军费,将钱粮用于民生赈济、河工水利。

龙椅上的朱祁镇微微蹙眉,他刚刚经历了战事的洗礼和血色的课堂,深知军队的重要性。

尤其是北边防线,姑太爷和英国公他们没少跟他讲草原诸部的威胁。

但他看着底下群情激昂的文官,又听着那庞大的开销数字,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只能将目光投向珠帘后的祖母和站在前方的陈兴。

珠帘后的太皇太后沉默着,似乎也在权衡。

陈兴站在武官班列之首,面无表情地听着文官们的慷慨陈词,心中冷笑。他太清楚这些人的心思了。

麓川之胜,让武将声望大涨,尤其是他陈兴,更是一时风头无两。

文官集团这是借题发挥,企图通过打压军费来削弱武将的影响力,重新确立文官主导的秩序。

削减北边军费?真是蠢得可以!如今瓦剌虽经永乐最后一役,被打得暂时消停。

但其首领也先野心勃勃,北元势力时有窥伺。

此时削减军费,无异于自毁长城,历史上那场导致皇帝被俘的土木堡之祸,起因不就是瓦剌觉得大明边防不行了吗?

不过,陈兴也承认,户部尚书说的数字虽然有点夸大,但战争确实烧钱。

而且,他深知一个国家强大的根基不仅仅是军事,更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