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春,北京紫禁城。
新都的巍峨宫阙披上了最浓烈的红妆,琉璃瓦在春日暖阳下流淌着金色的光晕。
皇太孙朱瞻基大婚,这是迁都后最盛大的庆典,是帝国未来稳固的象征。
整个北京城沉浸在沸腾的喜悦中。
长街两侧彩棚林立,百姓摩肩接踵,争睹皇家气派;
宫内更是张灯结彩,处处锦绣,丝竹管弦之声昼夜不息,珍馐美馔的香气弥漫在每一缕空气里。
空气中仿佛都漂浮着蜜糖般的甜腻与喧嚣,这是一场属于整个王朝的狂欢。
东宫,太子妃张妍寝殿。
这里的气氛却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微妙对比。
太子妃张妍端坐镜前,亲手为一个身着嫔妃吉服的少女整理着最后一缕鬓发。
少女容颜娇美,气质温婉,正是即将以“太孙嫔”身份入宫的孙若微。
她的眼中盛满了水光,却倔强地不让它落下。
“若微,”张妍的声音温柔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她拿起一支精致的碧玉簪,轻轻簪入孙若微的发髻,
“还记得你刚进宫那会儿?小小个人,怯生生的,像只受惊的小兔子。”
她的指尖带着母亲的温度,抚过孙若微的脸颊。
孙若微再也忍不住,泪水滚落:
“娘娘……若微记得。是娘娘把若微带在身边,教若微读书识字,教若微规矩礼仪,冷了添衣……”
“在若微心里,娘娘就是……”她哽咽着说不下去。
“傻孩子,”张妍的眼眶也微红起来,她将孙若微轻轻揽入怀中,如同搂着自己亲生的女儿,
“今日……委屈你了。”她深知儿子对若微的情意,也深知这深宫礼法的无情。
她亲自教养若微多年,情同母女,此刻心中的疼惜与无奈,丝毫不亚于孙若微。
“不委屈,”孙若微在张妍怀里摇头,声音带着决绝的颤抖,
“能常伴娘娘和……殿下身边,若微心满意足。娘娘待若微的恩情,若微永世不忘。”
她抬起头,努力绽放出一个笑容,尽管那笑容里盛满了破碎的星光,
“娘娘放心,若微会谨守本分,绝不让娘娘为难。”
张妍看着她强颜欢笑的模样,心如刀割,只能更紧地抱住她,无声地传递着安慰与力量。
这份在深宫中相依相伴、超越主仆的母女深情,在此刻的离别与委屈中,显得格外厚重而酸楚。
太孙寝殿。
朱瞻基身着大红四团龙圆领吉服,华贵逼人。宫人们小心翼翼地为他整理着最后的衣冠。
然而,他俊朗的脸上喜色却不浓,紧抿的唇线透着一丝丝沉闷。
他手中紧紧攥着一枚温润的白玉环佩——那是若微幼时所赠,承载着他们青梅竹马、无忧无虑的全部时光。
镜中的他,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喧嚣的喜庆。
“该去奉天殿行醮戒礼了。”内侍的声音小心翼翼。
朱瞻基颓然松开握着玉佩的手,将它塞入贴身的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