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进盯着的是大客户,是肥肉。”
李振宇在战略会议上说:
“那我们就去吃他们看不上的‘骨头缝里的肉’!”
他命令市场团队,将重心下沉,全力开拓那些规模小、分布散、单次利润低,但总量庞大且稳定的“小微客户”订单。
比如:
汉城东大门市场里需要将成衣运往各地小商贩的零散订单。
乡镇小工厂需要将产品运到附近集散地的短途订单。
甚至是一些农副产品的季节性运输需求。
这些订单,繁琐、利润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去对接、协调,是大财阀根本不屑一顾的领域。
但正是这些“蚂蚁搬家”式的订单,构成了强盛联盟在风暴中生存下来的基础资源。
它让那些实力较弱的加盟商和小运输公司能够维持运转,养活司机和车辆,虽然赚得不多,但足以生存。
强盛的业务员们,像工蜂一样,穿梭在韩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用热情、灵活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将这些韩进看不上的客户一点点汇聚起来。
韩国海运是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和港口影响力。
虽然不及韩进海运那般在私营领域凶猛,但其地位特殊,背后站着政府。
更重要的是,韩进海运的快速扩张和强势作风。
早已让韩国海运内部积累了大量不满,视其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搅局者。
李振宇将目标锁定在了韩国海运的社长——朴成贤。
此人是朴正熙总统亲自任命的经济学家出身的技术官僚,深受“维新体制”下“专家治国”理念的影响。
坚信“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但同时对于私营财阀过度膨胀、挤压国企空间的行为也颇为警惕和不满。
李振宇没有选择常规的商务拜访。
而是精心准备了一份名为《关于构建半岛高效、竞争性物流体系的若干思考》的报告,通过郑周永,转交给了朴成贤。
这份报告没有一句直接提及强盛与四海的争端,而是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韩国物流业的现状、痛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中极力推崇“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隐晦地批评了“某些巨头依靠垄断资源和非市场手段压制竞争”的行为。
并大胆提出了“国有资本与充满活力的私营创新企业合作,构建多层次、高效率物流网络”的设想。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