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五年秋,深夜。上海滩的喧嚣并未完全沉寂,
外滩的汽笛、远处舞厅隐约飘来的爵士乐,
与黄浦江永不停歇的潮声交织成这座不夜城低沉的背景音。
然而,在位于公共租界中心区域、四川路桥附近的上海国际无线电台
(International Radio Station of Shanghai) 大楼内,
一种截然不同的、更为单调而执拗的声音,主宰着深夜的寂静。
那是摩尔斯电码(Morse Code) 的滴答声。
“嘀嘀…嗒…嘀嗒嗒…嘀…”
声音来自大楼三层东侧的第三值班报务室。
室内灯光不算明亮,为了减少反光,主要光源来自几张宽大木质报务台上绿色的玻璃灯罩台灯。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油墨、电子管受热后特有的焦糊味、
以及浓得化不开的咖啡因和烟草混合的气息。
墙壁上挂着的巨大世界地图和航线时刻表,在昏暗光线下显得模糊而遥远。
几个深棕色的、如同衣柜般巨大的无线电收发报机静静地矗立着,
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旋钮、开关和真空管散发着幽幽的橙光,
表盘上的指针随着电波的起伏而微微颤动。
连接着这些机器的黑色橡胶电线如同纠缠的蛇群,蜿蜒铺设在打过蜡的木地板上。
值此夜班的,是电台里资历最老、也最沉默寡言的报务员之一——周鸿安,同事们都叫他老周。
他年约五十,身材瘦削,背有些微驼,穿着一身洗得发白、
却熨烫得十分平整的深蓝色卡其布工作服,戴着一副厚重的黑框老花镜。
他坐在报务台前,身影在台灯下投出一道狭长而略显佝偻的影子。
他的手指干燥、稳定、布满了细密的皱纹和老茧,
此刻正极其熟练地在电键(Telegraph Key) 上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