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初探虚实

“慢慢查,总能找出破绽。”

苏康拿起最上面一本,翻开封面,只见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收支明细,字迹工整,连“买笔墨三钱”“雇人清扫衙院五钱”这样的小额支出都记录在案。

柳青也拿起一本,坐在一旁的小凳上仔细翻看。

她心细如发,专挑那些名目古怪或金额异常的条目;王刚则守在书房门外,背着手来回踱步,警惕地盯着过往的衙役,防止有人偷听或偷看。

“少爷,你看这笔。”

约莫半个时辰后,柳青拿着一本账册凑过来,指尖指着其中一行,“永昌十三年冬,‘修缮县衙西厢房’,支出白银五百两。我前几日路过西厢房,屋顶的瓦片都还破着几个洞,门窗也松松垮垮的,哪像是花了五百两修缮的样子?而且前一年修缮东厢房,只花了八十两。”

苏康接过账册,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只见后面还附着“经手人:马义”的签字,字迹与其他条目一致,盖的官印也清晰完好。

他又翻了几页,忽然停在一处:“你再看这个 —— 永昌十四年春,‘购置官服及仪仗配件’,支出五百两。咱们县衙上下不过三十来号人,就算每人一套新官服,也用不了这么多钱,更何况仪仗配件去年才新换过。”

两人一上午没歇着,逐页核对,又找出了好几处可疑条目:“补贴乡绅代缴赋税”支出八百两,却查不到具体代缴的乡绅名单;“购买赈灾粮种”九百两,可去年到今年都大旱,粮种根本没下发到农户手中;“河道清淤民工食宿杂费” 八百两,大兴县只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小河,往年清淤最多花一百两,今年这笔支出却翻了八倍。

更蹊跷的是,这些可疑支出的时间,大多集中在近一两年,且经手人不是梁欢,就是马义、牛武,或是那个被灾民“误杀”的前任县尉。

每一条都有签字画押,手续齐全,单看某一条,似乎都能找理由搪塞过去,但凑在一起,便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将巨额亏空隐藏在“合理”的名目下。

“他们肯定有本真账本。”

柳青合上账册,眉头紧锁,“这些明面上的账,都是做给外人看的,真实的收支,说不定记在别的地方。”

苏康点了点头,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院外的老槐树:“真账本不好找,但实物证据总能找到。比如粮仓的粮食数量、银库的结余,只要跟账册对不上,就是他们的把柄。”

正说着,门外传来衙役的声音:“苏大人,梁县丞派人来请,说今晚在后衙花厅备了薄酒,给您接风洗尘,弥补上次的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