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水泥的推广与发展

那桥原是几十年前搭的,木板都朽了,去年夏天还塌过一回,伤了俩过桥的。

“大人,这桥用木头修修还能凑合用,” 尉迟嘉德看着工匠往桥墩里嵌铁条,忍不住嘀咕,“用水泥和石料来砌,得费多少料?”

“料是省不下的。”

苏康蹲在河边洗手,水花溅在裤腿上,“但这桥要是砌好了,能管几十年,值当。”

正说着,曹新带着宋明晃晃悠悠来了。

他瞅着工匠往混凝土里掺铁条,鼻子里哼出个声:“苏大人真是财大气粗,木头桥好好的,非要折腾这石头疙瘩。要是砌到半截塌了,我看你怎么跟百姓交代。”

苏康没抬头,手里的水往岸上一甩:“曹县丞要是闲得慌,不如去看看常平仓的粮囤,昨儿我听冯文书说,有几个囤底有点潮。”

曹新的脸腾地红了,那粮囤是他去年让人修的,当时偷工减料贪了些银子。

他梗着脖子强辩:“我看苏大人是听不懂好赖话!这铁条掺在石头里,能有啥用?”

“有没有用,过些日子就知道了。”

苏康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尉迟,让人把今日用了多少水泥、多少铁条,一笔一笔记清楚,将来好给曹县丞看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尉迟嘉德响亮地应了声,曹新气得袖子一甩,带着宋明灰溜溜地走了。

桥建好那天,苏康让人赶了十辆装满沙土的马车,并列往桥上走。

车轮碾过桥面,水泥接缝处连点细缝都没裂。

围观的百姓爆发出一阵叫好,有几个胆大的,还跑到桥中间蹦了蹦。

“结实!真结实!”

“这下过河不用担惊受怕了!”

苏康站在桥边,看着百姓们高兴的样子,正想跟李铁锤说句啥,眼角瞥见曹新和宋明站在远处的柳树下,俩人脸拉得老长,不知在嘀咕啥。

打这以后,来买水泥的人快把窑厂的门槛踏破了。

“苏大人,给我来两袋!我家想抹抹墙!”

“我要五袋!儿子娶媳妇,新房地基得用这好东西!”

“能不能先给我留十袋?我是东乡的,来一趟不容易!”

王贵急得嘴上起了燎泡,跑到苏康跟前,手里的账本翻得哗啦响:“大人,再添两座窑吧!现在白日黑夜地烧,还是供不上卖的。前儿个西乡的刘大户,带着银子在窑厂蹲了三天,就为了等两袋水泥。”

“添窑可以。”

苏康正在看酒坊的图纸,头也没抬,“但工人得挑仔细了。要老实本分的,手艺得过关,别招来些偷奸耍滑的,往水泥里掺沙子。”

他让人在全县贴了告示,招窑工、石匠、木匠,工钱比别处高两成。

告示贴出去没几日,就来了好几百人。王贵带着老窑工挨个试,筛沙子的手法、烧窑的火候,一点不含糊,最后留下了两百多个手脚勤快的。

水泥卖得火,苏康手里有了闲钱,就琢磨着建酒坊和香皂坊。

选址选了好几天,最后定在城外东南的河滩边。

冯铮亮拿着地契,眉头皱得像个疙瘩:“大人,这地以前是涝洼地,下雨就积水,种啥啥不成。在这儿建厂,怕是不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