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峰也劝他:“外公,这样更多人能喝到咱的好茶了。”

苏茶师点了点头:“行,但得说好,茶叶必须用咱茶岩村的鲜叶,工序一步不能少,少一步,茶就不是那个味了,我可不能砸了祖宗传下来的名声。”

茶商请了几个村民来学做茶,苏茶师手把手地教他们采茶、做青、烘焙。阿峰则帮着包装、记账,把茶叶装进陶罐,贴上他写的“茶岩村古法岩茶”标签,罐口用棉纸封好,保留着茶叶的呼吸感。

他们做的岩茶在城里的茶店一上架,就成了抢手货。有茶客说“这茶喝着有山的味道,水的清冽”,有人专门开车来村里,就为了在老茶坊里喝一壶刚出炉的新茶,说“这滋味,在城里品不到”。

苏茶师的儿子在省城开了家茶馆,听说父亲的茶火了,也回来订了一批,说要用父亲做的岩茶做招牌,“让城里人体会体会啥叫真正的岩韵”。

“以前总觉得做茶太辛苦,不如开茶馆轻松,”儿子看着父亲粗糙的手,眼里有点湿润,“现在才知道,这茶香里藏着咱茶农的根,踏实。”

苏茶师看着儿子用自己做的岩茶冲泡,茶汤在杯里旋转,说:“根就是坚守,不投机,不取巧,做出来的茶才对得起这方山水,对得起喝茶的人。”

谷雨时节,茶坊的春茶制作进入尾声,苏茶师教阿峰储藏茶叶。他把茶叶装进陶缸,缸口用松针密封,埋在茶园的土里。“这样藏茶,能让茶叶慢慢转化,一年后再喝,滋味更醇厚,”他拍了拍埋缸的土,“就像窖藏的酒,时间越久,越有味道。”

阿峰点点头,看着外公的背影,觉得那背影像茶园里的老茶树,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风雨不催,四季常青。

武夷山脉的云雾漫过茶岩村,带着茶叶的清香和炭火的微暖,飘得很远。老茶坊的炭炉上,紫砂壶依旧在煨着,苏茶师和阿峰揉捻茶叶的身影,在晨光里拉得很长,像一首关于山水的歌谣。而那些装在陶罐里的岩茶,带着山野的灵气和手艺人的心意,在沸水的冲泡下舒展、释放,把一份来自闽北深山的回甘,留在了每一个品茶人的舌尖,久久不散。

您对这个关于老茶坊和传统岩茶制作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