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星火燎原启新章

第一折 北疆狼烟惊洛阙

初平三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些。洛阳城阙尚未尽染银装,八百里加急的驿马已踏碎宫门前的薄冰。来自并州的狼烟信笺,此刻正静静躺在姜维掌心。

“拓跋鲜卑集结五万骑,破雁门,掠太原。”陈默的声音在丞相府议事厅内沉沉响起,“沿途烧杀,朔方都督王昶殉国。”

竹简在姜维指节间发出细微的脆响。他目光掠过厅内众臣——费祎眉头深锁,高柔盯着沙盘上不断北移的旌旗,年轻的光禄勋邓艾欲言又止。

“并州告急,诸卿有何良策?”姜维将竹简轻轻搁在案上,声音听不出波澜。

费祎率先出列:“丞相,今岁国库虽丰,然漕运初通,江南漕粮未至。若此时举大军北征,恐粮草不继。”

“费司徒过虑了。”邓艾突然开口,他指向沙盘,“鲜卑轻骑善袭不善守,雁门虽破,其部必分兵劫掠。若遣一精锐出井陉,断其归路,再以主力正面迎击,可破。”

陈默摇头:“邓将军勇略可嘉,然并州地势复杂,鲜卑骑兵来去如风。当年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北伐,尚需举国之力。今仓促出兵,风险太大。”

姜维缓缓起身,走向厅中那座巨大的边防沙盘。并州的山川在烛火下蜿蜒,他手指划过雁门关外的阴山山脉:“拓跋力微此人,本相研究多年。其部虽众,然各部落貌合神离。此番南侵,必是冬粮不足,欲掠即走。”

他忽然转身,目光如电:“但大汉疆土,岂容胡马践踏?陈将军。”

陈默肃然应诺。

“着你率三万中央军精锐,三日后兵发河东。不必与敌主力纠缠,只需收复雁门,固守待援。”

“邓艾。”

年轻将领精神一振:“末将在!”

“给你八千轻骑,自幽州出塞,绕道鲜卑后方。不必接战,只需大张旗鼓,做出直捣王庭之势。”

邓艾眼中闪过明悟:“丞相是要...攻其必救?”

姜维颔首:“拓跋力微倾巢而出,后方必然空虚。见你兵锋直指王庭,必分兵回援。届时...”他手指重重点在沙盘某处,“陈将军可在此设伏。”

众臣顺他手指看去,赫然是句注山隘口。

高柔抚须沉吟:“此计虽妙,然八千骑深入草原,风险极大。邓将军年轻,恐难当此任。”

邓艾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末将愿立军令状!若不能搅乱鲜卑后方,提头来见!”

姜维扶起邓艾,从怀中取出一枚虎符:“本相再与你两千羌骑。这些羌人熟悉塞外地形,可为你向导。”

他环视众臣,声音渐沉:“此战,不仅要退敌,更要打出大汉三十年太平。要让草原诸部知道——汉家疆土,触之者死!”

三日后,洛阳北门外。大雪初霁,三万汉军铁甲映着寒光。姜维亲自为出征将士斟酒,酒碗相撞的脆响在朔风中格外清越。

陈默饮尽饯行酒,低声道:“丞相,朝中仍有反对之声...”

“无妨。”姜维为他整了整披风,“你只需打好这一仗。记住,收复雁门后,深沟高垒,待敌自乱。”

与此同时,邓艾的八千轻骑已悄然渡过黄河。这支精锐一人双马,除了常规兵器,还携带了大量姜维特批的改良连弩与火油弹。

年轻的将军回望逐渐远去的洛阳城郭,对副将笑道:“丞相这是把家底都掏给咱们了。此战若不胜,你我都无颜再见江北父老。”

副将握紧缰绳:“将军,前面就是匈奴故地了。”

邓艾目光投向苍茫雪原,想起离京前姜维的密嘱:“士载,此去非为斩将夺旗,而要乱其军心,疲其民力。拓跋部冬粮尽在龙城,若有机会...”

他轻轻拍了拍马鞍旁的信号火箭,嘴角浮起一丝冷峻的笑意。

就在汉军北上之时,雁门关内的鲜卑大帐中,拓跋力微正把玩着刚从晋阳府库掠来的玉璧。这位统一鲜卑各部的雄主年近五旬,鬓角已染霜色,眼神却仍如苍狼般锐利。

“大汗,探马来报,汉军主力已至河东。”左贤王拓跋猗卢躬身道,“领兵的是陈默,汉朝大将军。”

拓跋力微嗤笑:“三万人?刘禅小儿是来送死的么?”

“不过...”右贤王迟疑道,“另有支骑兵自幽州出塞,看样子要奔龙城而去。”

帐中顿时一片哗然。拓跋力微手中玉璧重重顿在案上:“多少人?”

“约八千骑,打着‘邓’字旗号。”

拓跋力微冷笑:“虚张声势!传令各部,加速劫掠,十日后携战利品北返。”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至于那八千骑...让猗卢带一万骑去陪他们玩玩。”

然而他没想到,邓艾的骑兵根本不接战。汉军利用熟悉地形的羌骑向导,在草原上神出鬼没。今天烧掉某个部落的过冬草料,明天突袭运送粮草的车队。等拓跋猗卢赶到时,往往只看到焚烧后的余烬与汉军故意丢弃的破损辎重。

更让拓跋力微不安的是,龙城方向开始陆续出现逃难的族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军...汉军打到王庭了!”某个小部落首领连滚爬进大帐,“他们用会爆炸的武器,烧了半个龙城!”

其实邓艾只是用火油弹袭击了龙城外围的粮仓,但在逃难者口中,却成了“十万汉军围攻王庭”。谣言像野火般在鲜卑各部蔓延,军心开始动摇。

此时,陈默的主力已悄然收复雁门,并在句注山布下天罗地网。

大雪纷飞的夜晚,当拓跋力微终于决定撤军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向姜维精心准备的坟墓。而远在洛阳的丞相府中,姜维刚刚收到邓艾用信鸽送来的密报:

“火种已播,静待燎原。”

第二折 寒门学子跃龙门

并州战事正酣时,洛阳城南的国子监内,一场关乎国本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费祎捧着新拟的《科举章程》,眉头紧锁:“丞相,真要如此急迫?太学诸生尚且反对,若仓促推行,恐生事端。”

姜维站在窗前,望着校场上操练的士子:“费司徒可知,并州战事因何而起?”

“鲜卑缺粮,故南下劫掠。”

“那鲜卑为何缺粮?”姜维转身,目光灼灼,“因去岁漠北大旱,草原凋敝。而我大汉能未雨绸缪,全赖各州郡及时呈报灾情。但你可知道,这些郡守中,寒门出身者占了几成?”

费祎怔住了。

“七成。”姜维自问自答,“这些不受世家待见的寒门子弟,反而最知民间疾苦。若依旧靠举孝廉,他们可能为官?”

他将《科举章程》摊开,指着其中一条:“今科考试,不分门第,只问才学。经义、策论、算术、律法,四科并重。我要的,是能治国的实干之才,不是只会清谈的纨绔子弟。”

高柔叹气:“可各大世家已经联名上书,说这是败坏祖制...”

“祖制?”姜维突然提高声量,“高祖皇帝起身亭长,武帝擢卫青于奴仆。哪条祖制说过,官位只能世袭?!”

厅中一时寂静。良久,费祎轻声道:“既然丞相意决,老夫愿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