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折 整饬军备强国防
洛阳城外的演武场上,晨光熹微中,三万汉军将士身着崭新的铠甲,手持精良的兵器,列成整齐的方阵,气势如虹。旌旗猎猎作响,刀枪剑戟在晨光下闪着凛冽的寒光,脚步声整齐划一,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姜维身着银色铠甲,腰佩宝剑,立于演武台中央,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的将士们。身旁站着大将军陈默、骠骑将军张翼、车骑将军廖化等一众武将,皆是神情肃穆,气场非凡。
“将士们!”姜维的声音洪亮如钟,透过风传向演武场的每一个角落,“天下虽已一统,但边境未稳,四方蛮夷仍有觊觎之心。若无强大的军队,何来国家安宁?何来百姓安乐?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整饬军备,强化国防,让大汉的铁骑成为守护天下的坚盾!”
话音落下,将士们齐声高呼:“誓死效忠大汉!誓死守护天下!”声音震天动地,彰显着汉军将士的铁血豪情。
姜维颔首,继续道:“自乱世以来,我军编制混乱,武器陈旧,战术落后。即日起,全面改革军制,建立‘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三级军事体系。中央军为精锐之师,驻守洛阳及周边要地,负责保卫京城安全,随时准备驰援各地;地方军驻守各州郡,负责维护地方治安,镇压叛乱;边防军驻守边疆要塞,抵御外敌入侵,守护国土完整。”
“同时,精简军队编制,裁汰老弱病残,保留青壮年精锐。凡年满十八岁、身体健康的男子,需服两年兵役,期满后归家务农,成为预备役士兵,战时随时征召入伍。”姜维顿了顿,目光扫过众将,“陈将军,此事便交由你负责,务必在三个月内完成军队整编,清点兵员,登记造册。”
陈默上前一步,单膝跪地,朗声道:“末将遵命!定不负丞相所托!”
“其次,改良武器装备。”姜维转身指向演武场一侧陈列的新式武器,“昔日我军武器简陋,威力不足。如今,马钧大人已改良出诸葛连弩,一次可发射十矢,射程更远,威力更强;同时,打造百炼精钢刀、长矛,铠甲采用冷锻技术,防护性能大幅提升。此外,研制投石机、攻城锤等重型攻城器械,以备不时之需。”
马钧上前介绍道:“丞相,新式诸葛连弩已批量生产,可装备全军;百炼精钢武器和冷锻铠甲也已打造完成,足够替换旧装备。投石机经过改良,射程可达三百步,威力足以摧毁城墙。”
姜维满意点头:“好!马大人功不可没。即日起,将新式武器装备陆续发放至各军,组织将士们加紧训练,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再者,革新战术战法。”姜维继续道,“以往我军作战多依赖勇猛,战术单一。今后,要加强战术研究,结合地形、敌情制定灵活多样的战术。步兵、骑兵、弩兵协同作战,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加强侦察兵训练,深入敌后搜集情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另外,建立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每日清晨操练体能,上午练习兵器使用,下午进行战术演练,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优异者予以嘉奖,不合格者加倍训练,若多次考核不合格,贬为预备役。”姜维目光锐利,“张将军、廖将军,你们二人负责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督导各军严格执行。”
张翼、廖化齐声应道:“末将遵命!”
“最后,加强军营管理,严明军纪。”姜维沉声道,“乱世之中,部分将士军纪涣散,烧杀抢掠,败坏军风。即日起,颁布《军法》,凡违抗军令、临阵脱逃、欺压百姓者,一律军法处置,绝不姑息!同时,设立军法处,专门负责监督军纪执行,如有违法乱纪之事,即刻上报,从严查处。”
此言一出,将士们神色一凛,纷纷挺直腰板,不敢有丝毫懈怠。
整编军备的政令颁布后,全军上下迅速行动起来。陈默带领部下清点兵员,裁汰老弱,将三万中央军整编为上下步兵师、两个骑兵师、一个弩兵师,每个师下设上下旅,每个旅下设上下团,编制清晰,权责明确。地方军和边防军也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整编,短短三个月便完成了全军改制。
马钧带领工匠们加班加点,赶制新式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军。将士们拿到崭新的武器铠甲,个个精神振奋,训练热情高涨。演武场上,每日都能看到将士们刻苦训练的身影,刀光剑影,呐喊声不绝于耳。
张翼、廖化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从基础的体能训练到复杂的战术演练,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他们亲自督导各军训练,手把手地教导将士们使用新式武器,演练协同战术。侦察兵们更是深入山林、平原,模拟敌后侦察,锻炼实战能力。
军法处严格执法,查处了几名违抗军令、欺压百姓的士兵,按照《军法》予以严惩,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全军将士军纪严明,作风优良,战斗力大幅提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数月后,姜维再次来到演武场检阅军队。只见汉军将士身着崭新的铠甲,手持精良的武器,列成整齐的方阵,动作划一,气势磅礴。骑兵奔腾如雷,步兵稳如泰山,弩兵箭如雨下,战术演练精彩纷呈。
姜维看着眼前这支精锐之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支军队将成为守护大汉的坚实屏障,为大汉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第二折 疏浚漕运通南北
洛阳城内的尚书省工部衙门,灯火通明。工部尚书马钧正与几位官员围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地图上,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蜿蜒曲折,标注着许多红点,代表着淤塞的河道和废弃的漕运码头。
“丞相,如今大汉经济日益繁荣,各地物资流通需求激增,但漕运不通,严重影响了物资运输效率。”马钧指着地图,向前来视察的姜维说道,“黄河下游河道淤塞,常年泛滥,不仅威胁两岸百姓安全,也阻断了南北漕运;淮河、长江之间缺乏贯通的运河,物资运输只能绕道而行,耗时费力;各地的漕运码头年久失修,无法停靠大型船只,运力严重不足。”
姜维俯身看着地图,沉声道:“漕运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关乎百姓生计和国家稳定。若漕运不通,南方的粮食、丝绸无法运往北方,北方的铁器、药材无法运往南方,不仅会导致物价上涨,还会影响边疆军需供应。必须尽快疏浚漕运,打通南北交通要道。”
“丞相所言极是。”一位工部官员附和道,“但疏浚漕运工程量浩大,涉及地域广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度极大。”
姜维目光坚定:“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即日起,启动全国漕运疏浚工程。马尚书,你负责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调动全国人力、物力,务必在三年内完成漕运疏浚,打通南北水运通道。”
马钧躬身领命:“臣遵命!定当全力以赴,完成漕运疏浚工程。”
随后,姜维召集户部、工部官员召开紧急会议,商议漕运疏浚事宜。
“首先,治理黄河。”姜维道,“黄河是北方的母亲河,也是漕运的重要通道。但常年淤塞,泛滥成灾。工部需组织人力,疏浚黄河下游淤塞的河道,加固两岸堤坝,修建引水渠,既能疏通漕运,又能防治水患,保护两岸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开凿隋唐大运河(注:此处为合理改编,提前规划贯通南北的运河)。”姜维指着地图上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区域,“此地地势平坦,适合开凿运河。从洛阳出发,沿黄河向东,开凿通济渠,连接淮河;再从淮河开凿邗沟,连接长江;向南延伸至钱塘江,向北延伸至涿郡,形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如此一来,南北物资可通过运河直达,运输效率将大幅提升。”
“再者,修缮各地漕运码头。”姜维继续道,“各地的漕运码头年久失修,无法满足运输需求。工部需派遣工匠,对洛阳、长安、成都、建业、扬州等重要城市的漕运码头进行修缮和扩建,增加泊位,改善装卸设施,提高码头运力。”
“另外,统一漕运船只标准。”姜维补充道,“如今各地漕运船只大小不一,形制各异,不利于运输和管理。朝廷将制定统一的船只标准,打造大型漕运船只,增加运量,提高运输效率。同时,设立漕运管理局,负责管理全国漕运事务,调度船只,征收漕粮,确保漕运畅通。”
会议结束后,马钧立即组织工匠和官员,前往各地勘察地形,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户部则调拨大量的粮食、钱财和物资,支持漕运疏浚工程。
治理黄河的工程率先启动。马钧亲自坐镇黄河岸边,指挥数十万民工疏浚河道。民工们不畏艰辛,日夜劳作,用铁锹、锄头挖去河底的淤泥,用石块、夯土加固堤坝。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马钧还发明了新式的挖泥船,利用水力带动绞盘,将河底的淤泥提升至岸边,大大提高了疏浚效率。
在开凿大运河的工地上,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数百万民工分布在千里长的工地上,挥汗如雨,开凿河道。马钧根据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在平原地区,直接开挖河道;在丘陵地区,采用盘山渠道;在河流交汇处,修建船闸,调节水位,确保船只通行。
各地的漕运码头修缮工程也同步进行。工匠们拆除破旧的码头设施,重新修建坚固的码头岸壁,铺设石板地面,安装起重设备。经过数月的修缮,洛阳、扬州等重要城市的漕运码头焕然一新,能够停靠大型漕运船只,装卸效率大幅提高。
朝廷统一了漕运船只标准,打造了一批长二十丈、宽三丈的大型漕运船只,每艘船可装载粮食千石。同时,设立漕运管理局,任命有经验的官员担任局长,负责调度船只,管理漕运事务。
漕运疏浚工程历时三年,终于顺利完成。治理后的黄河河道畅通,堤坝坚固,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泛滥;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正式通航,船只从洛阳出发,可直达钱塘江和涿郡;各地的漕运码头设施完善,运力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