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后来,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他不计前嫌,将王珪召回长安,委以重任,直至今日的宰相。这份知遇之恩,王珪自然感激涕零。太宗皇帝确实是一代英主,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王珪也真心实意地辅佐他,希望能为这个王朝,为天下苍生,做一些实事。
然而,身处权力的漩涡中心,他无法不看到那些光鲜亮丽表象下的阴影。
他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名相,被后世称为“房谋杜断”,是太宗倚重的左膀右臂。他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他们的智慧为大唐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王珪与他们同朝为官多年,深知他们光鲜背后的付出。房玄龄为了迎合上意,多少次违心附和?杜如晦在处理政敌时,手段又是何等狠辣果决?他们的家族,又何尝没有一些需要用火焰来焚烧的“秘密”?
他又想起了长孙无忌,那位国舅爷,权倾朝野,深受太宗信任。他是皇后的兄长,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他的家族荣耀,在《姓纂》上定然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王珪清楚地记得,当年玄武门之变前,长孙无忌是如何日夜劝说太宗下定决心,又是如何在背后策划了那一系列精密的部署。他更知道,长孙家族为了巩固地位,暗中进行了多少交易,打压了多少异己。他们的“秘密”,恐怕比王家那卷竹简要复杂得多,也黑暗得多。
还有那些宗室亲王,那些开国勋贵,哪一个家族的发家史上,没有几桩说不清道不明的往事?哪一个权力的宝座,不是建立在累累白骨和无数破碎的家庭之上?
王珪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他像是一个技艺精湛的织网者,同时也被困在自己编织的网中央。他每天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张网的平衡,既要为皇帝分忧,也要为家族谋利,还要提防着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洞察人心,权衡利弊,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他忽然觉得,自己和祖父当年一样,也在守护着一些秘密,也在亲手埋葬着一些真相。他向皇帝进言,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他处理政务,哪些案子该深究,哪些案子该含糊;他与人交往,哪些人该亲近,哪些人该疏远……这一切,不都是在选择性地遗忘和掩盖吗?
《元和姓纂》上的文字,是阳光下的丰碑,高大而光明。而那些火焰中的文字,是阴影里的墓碑,矮小而冰冷,却承载着更多真实的重量。
王珪的目光落在庭院中那棵老槐树上。据说,这棵树是武德年间栽种的,见证了长安的几度风雨。它的枝干虬曲,布满了岁月的伤痕,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这不就像他们这些世家大族,这些在权力场上打滚的人吗?表面上看起来根深蒂固,繁荣昌盛,内里却早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们。长子王崇基,官拜主爵郎中,也算颇有才干,正在沿着他铺设的道路,一步步向上攀登。他是否也会遇到自己当年的困惑?是否也会有一天,需要面对家族中那些“不该留下的东西”?
王珪感到一阵迷茫。他该如何教导自己的儿子?是让他像《姓纂》上记载的那样,追求家族的荣耀,汲汲于功名利禄?还是像祖父警告自己那样,让他远离那些“灰烬里的往事”?可是,在这个权力至上的世界里,真的能独善其身吗?知道得越少,就真的越安全吗?
或许,祖父当年烧毁竹简,不仅仅是为了保守一个家族的秘密,更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条生路,一条不必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生路。他希望王家的子孙,能够活得纯粹一些,不必在道德和利益之间苦苦挣扎,不必在真相和谎言之间艰难抉择。
然而,历史的惯性是强大的。身处这个位置,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选择。就像他现在,明知这权力网络的肮脏和残酷,却依然无法置身事外。他是这张网的一部分,他的荣辱兴衰,早已与这张网紧密相连。
“大人,”管家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打断了王珪的沉思,“英国公派人送来请柬,邀您明日过府一叙。”
英国公李绩,大唐的战神,也是太宗皇帝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他的府邸,向来是长安城中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他这个时候邀请自己,所为何事?是为了朝堂上的某项新政?还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太子废立风波?亦或是……其他更深层次的交易?
王珪接过请柬,上面的字迹遒劲有力,透着一股军人的硬朗。然而,在王珪眼中,这看似平常的请柬,却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又向他张开了一角。
他深吸一口气,将请柬放在案几上。“知道了,回复英国公,明日王某准时赴约。”
“是。”管家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