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站在殿中,面对群臣的围攻,他没有半点慌乱。他先对皇帝躬身一礼,随后望向两位尚书,声音平静,却传遍了整个金銮殿。
“张大人言国债动摇国本,王大人言臣以商贾之身妄议国政,皆是肺腑之言。”杨昭不急不躁,语调从容,“只是,二位大人所思所虑,是否局限于旧例,未曾放眼天下大势?”
他扫过殿中百官,目光坦然。
“何为国本?在我看来,国本非一成不变的旧规,亦非空泛的朝廷威严。国本,是百姓的安居乐业,是国库的充盈富足,是边疆的安稳太平,更是大乾能否在天下立于不败之地的实力!”
杨昭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张大人忧虑国家向民间借贷,有失体面,恐日后无力偿还。可我大乾如今国库空虚,边境用兵捉襟见肘,民生凋敝,难道这便是体面?这便是国本稳固?”
他反问,殿内顿时鸦雀无声。许多官员脸色微变,因为杨昭说中了眼下最棘手的问题。
“至于偿还之忧,更是无稽之谈!”杨昭语气一转,带着自信,“我所提之国债,并非空口白牙,而是与‘生产力提升计划’紧密相连。国债所筹之款,将用于兴修水利、改良农具、推广高产作物、兴建工坊、发展矿藏!”
他顿了顿,声音掷地有声:“诸位大人可曾想过,若大乾各地水利设施完善,旱涝无忧,亩产可增几成?若能推广新型农具,一人可抵数人耕作,人力可省几何?若能兴建更多工坊,生产更多丝绸、瓷器、铁器,又能为国库增添多少税收?”
“这笔钱,投入到实处,就像是将种子撒入肥沃的土地,待其生根发芽,结出硕果,何愁无法偿还?届时,百姓富裕,国库充盈,大乾兵强马壮,这才是真正的威严,真正的国本!”
杨昭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简单直白的道理,描绘出一幅令人心动的未来图景。殿中一些年轻官员,眼中渐渐露出思索的神情,甚至有些许向往。
户部尚书张大人听杨昭将国债与生产力提升如此关联,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想反驳,却发现杨昭所言并非空想,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至于王大人所言,臣以商贾之身,妄议国政,僭越规矩。”杨昭再次转头,对着王大人微微颔首,“臣的确是商贾出身。可难道只有饱读诗书,才能为国效力?难道只有身居高位,方可为民请命?”
他声音沉稳,却字字诛心:“我杨氏在泉州,以商贾之身,平定盐铁之乱,使得泉州盐铁价格平稳,百姓受益,国库增收,这是否也算僭越?我杨氏在泉州,以商贾之身,改良丝绸,兴建工坊,使得泉州经济繁荣,百姓富足,这是否也算妄议?”
杨昭的视线扫过王大人,又看向殿中那些与京城豪门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