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则回以一个平静的微笑。他清楚,真正的考验,在京城。
……
回京的路上,陈侍郎和周大人几乎没有停歇。马车里,两人相对而坐,气氛却异常凝重。
“陈大人,您说,那杨昭究竟是何等人物?”周大人终于打破沉默,他的语气里仍带着未能平复的震撼,“那等器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台机器,竟能抵得上百人劳力,若能推广开来,大乾的国力,岂不是要翻天覆地?”
陈侍郎闭目养神,他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矿山深处蒸汽机轰鸣的景象。他身为礼部侍郎,平日里处理的都是礼仪教化、典章制度之事,对这些奇技淫巧素来不甚关注。然而今日所见,却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周大人所言极是。”陈侍郎睁开眼睛,目光深远,“杨昭此子,远非寻常商贾可比。他所掌握的,已非单纯的财富,而是……改变天下的力量。”
“那我们该如何向圣上禀报?”周大人搓了搓手,显得有些兴奋。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杨氏带来的巨大财源,以及户部账目上那令人心动的数字。
“如实禀报。”陈侍郎声音沉稳,“但要强调其利弊。此物固然能利国利民,但若落入居心叵测之人手中,亦是祸害。圣上英明,自会权衡。”
他拿起纸笔,开始斟酌措辞,起草奏折。奏折中,他详细描述了杨氏矿山蒸汽机的运作原理、效率提升,以及杨昭在矿山管理、矿工待遇上的先进举措。他没有刻意夸大,也没有丝毫隐瞒,只是客观地呈现了所见所闻。但越是客观,越是让人触目惊心。
周大人则在一旁补充了大量关于矿石产量激增、杨氏财富积累以及其在江南地区赈灾修路、兴办义学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他用数字,直观地展现了杨氏的强大实力和对地方的影响力。
数日后,这封加急奏折,以及附带的杨氏矿山勘察报告,送入了京城皇宫,呈到了大乾皇帝的御案之上。
皇帝批阅奏折,先是看到关于江南民情、杨氏赈灾修路的内容,微微颔首。然而,当他翻到关于杨氏矿山和“蒸汽提升机”的描述时,原本平静的面容,逐渐变得凝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