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陛下,火铳之威力,绝非虚言。”杨昭起身,从容应答,“草民此次入京,特地带来了三支火铳,陛下可派人验证。”
皇帝目光扫过殿中大臣,最终落在徐大人身上。徐大人立刻上前,向皇帝禀报了在杨氏工坊亲眼所见的场景,言辞间充满惊叹。
“陛下,臣亲眼所见,此火铳百步穿杨,威力惊人。若能批量制造,我大乾将士,何惧北戎铁骑!”徐大人语气激动。
皇帝沉吟,他挥了挥手:“既然如此,取一支火铳来,让禁军在宫外靶场试射。”
很快,一支火铳被禁军小心翼翼地取出,送往宫外靶场。杨昭则在殿内,面对着皇帝和一众朝臣的审视。
殿内气氛凝重,众臣交头接耳,目光不时落在杨昭身上,既有好奇,也有怀疑。
片刻后,殿外传来一声震耳的“轰隆”巨响。
殿内,所有人都身体一颤,不少大臣面色骤变,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吓了一跳。
皇帝的脸色也为之一动。
又过了一会儿,禁军统领快步进入殿内,单膝跪地:“禀陛下,火铳试射完毕!百步之外,木靶被彻底击穿,威力无匹!”
殿内瞬间沸腾。
“当真有此等神兵!”
“杨家主果然不凡!”
皇帝的目光再次落在杨昭身上,这次,眼中除了威严,更多了一丝炽热。
“杨昭,此火铳,你如何研制而出?可否量产?所需几何?”皇帝一连串问题抛出,语气急切。
杨昭不慌不忙,拱手答道:“回禀陛下,此火铳乃草民结合古今所学,融汇贯通而成。其关键在于精铁的冶炼、身管的打磨,以及火药的配制。杨氏工坊的工匠,已初步掌握了核心技艺。若要量产,需建立专门的军工坊,培养更多精通此道的匠人,并对原材料进行精细化管理。”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平静,却字字珠玑:“此外,此火铳虽威力巨大,但若要发挥其最大效用,更需改变旧有的练兵之法。草民认为,应组建一支专门的火器部队,进行严格的队列训练和战术配合,方能真正扭转边境颓势。”
杨昭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勤政殿内炸响。他不仅仅献上了一件利器,更提出了一整套军事改革的设想。
皇帝端坐龙椅,龙目紧锁,深邃的目光仿佛要将杨昭看穿。殿内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家族子弟,竟有如此见识,这简直是震动朝野。
“杨昭,你可愿为朕,为大乾,担此重任?”皇帝声音低沉,却蕴含着巨大的期许与权力。
杨昭拱手,神色沉稳:“草民愿为陛下分忧,为大乾尽绵薄之力。”